非全日制研究生还线下授课吗?附MBA/MPA热门专业上课方式汇总
在后台收到很多在职考研党的私信:"现在非全研究生还要去学校上课吗?我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实在抽不出时间哈!"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这事,看完你就知道怎么选最适合自己的上课方式了。
废话不多说: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差别可大了!像北大光华MBA现在实行"3+2"模式,每月3天线上直播课搭配2天线下集中授课。而对外经贸的MPAcc专业至今还保持周末全天面授传统,坐标北京的同学得做好每周通勤准备。最夸张的是某985高校的MEM项目,直接把课程拆成20个周末模块,允许学生三年内自由组合完成。
要说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当属EMBA项目的改革。中欧商学院从2023年开始,把原来每月四天的面授改成了"直播+录播+季度集训"模式,学费还是72.8万一分没降。反倒是部分双非院校的MPA专业,疫情期间开发的线上教学系统越做越成熟,现在还能继续申请纯线上学习。
这里要我强调一点准备报MEM和MLIS的同学,这两个专业实操性强,目前90%以上的院校都要求线下授课。比如清华的工程管理硕士,每周六全天实验室操作课是雷打不动的。不过也有例外,去年刚获批招生的深圳湾实验室联合培养项目,允许学生用虚拟仿真平台完成40%的课程。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考勤问题,有三点要注意:一是医学类非全项目(比如护理硕士)必须全勤,二是法律硕士(非法学)前半年通常要求脱产学习,三是所有双证项目至少要保证30%的线下课时——这是教育部去年刚划的硬杠杠。
对了给个实用建议:定好目标院校后,直接打学院招生办电话,问清楚这三个问题:1.寒暑假要不要上课?2.临时请假怎么补课?3.线上课是直播还是看录像?把这些搞明白,才能避免考上后手忙脚乱。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一般多少钱?
一、学费到底啥价位?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用大白话讲就是“看人下菜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价格能差出好几倍。
普通专业的话,比如教育学、文学这类,一年大概1万到3万块钱。两年读下来,总费用差不多2万到6万。
要是热门专业,比如MBA(工商管理硕士),那价格直接起飞。985高校的MBA,像北大、复旦这些,学费能到30万到50万。普通一本学校的MBA,比如浙江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也得10万到20万。
举个例子:
北京大学2023级MBA学费:32.8万
复旦大学MBA:41.8万
某二本院校教育硕士:全程3.5万
二、钱都花哪儿了?
学费大头主要用在三个地方:
1. 教学资源:请行业大牛讲课、用最新教材
2. 实操部分:企业参访、案例研讨这些活动
3. 管理成本:周末上课要单独排课表、安排教室
注意!很多学校不包住宿,外地同学得自己租房。像北京五环边上一个单间,每月2000起步,两年下来又是小5万的开销。
三、4个关键影响关键点
1. 地区差异
北上广深的学校普遍比中西部贵20%-50%。比如同样考会计硕士,中央财经大学全程12万,兰州大学可能只要8万。
2. 学校层次
985/211院校比普通院校贵是常态。比如:
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16.8万
某双非院校同专业:6万左右
3. 专业类型
理工科比文科贵点,艺术类最烧钱。举个典型例子:
法律硕士:全程5-8万
艺术设计硕士:全程8-15万
4. 学制长短
现在很多学校把学制从2年延长到3年,虽然每年学费没涨,但总费用多出三分之一。比如某校新闻传播硕士,原本2年6万,改成3年后变成9万。
四、怎么省钱有门道
1. 早报名优惠:有些学校对前50名报名者减免5000元
2. 奖学金政策:虽然名额少,但成绩前10%能拿1万左右
3. 单位报销:国企、事业单位常有学历补贴政策
4. 分期付款:部分学校允许分学年缴费,缓解压力
对了说句实在话,别被学费吓着。很多同学工作后读研,既能保持收入,又能提升学历。像做教师的考教育硕士,做财务的考会计硕士,往往学的东西马上能用上,这钱花得就不冤。关键还是看自己需要啥,选对学校和专业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