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硕士还能再读一个?手把手教你拿双硕士学位
收到很多同学的私信:"国内读研期间能不能同时申请国外硕士?""已经研二了还能申海外研究生吗?"今天就给大家说句大实话:不仅能申,每年还真有不少同学在读期间就拿下双硕士学位!我表弟去年就在武大读材料硕士时,同步申请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同专业硕士,今年九月就要去英国了。下面就把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给大家说明白。
首先要搞清楚三类情况:
1. 国内非全硕士在读:完全不影响申请,英国澳洲很多学校把非全视为在职进修
2. 国内全日制硕士在读:需要确认三点
本校是否允许保留学籍(大部分985现在都支持)
目标院校是否接受在读生(英国Top100中约60%接受)
能否协调好课程时间(建议选择研究型硕士)
3.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要特别注意学分转换问题,建议优先考虑与国内院校有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校
准备材料时最容易踩的三个坑:
① 成绩单要注明预计毕业时间,千万别直接用本科成绩单
② 推荐信必须包含硕士阶段导师的推荐
③ 研究计划书要体现两个硕士项目的关联性,比如我们去年帮李同学申请港中文时,就把他在人大的传播学研究和新媒体方向做了衔接
时间规划记住"两个避开":
避开国内开题答辩季(通常3-5月)
避开海外院校的圣诞假期(12月中旬到1月初)
最佳申请节奏是研一上学期准备语言,研一下学期开始申请,这样研二就能出去交换
这里要别忘了:如果想申美国前30的学校,建议等到硕士毕业再申请。但如果是英国G5、澳洲八大这个级别的,在读期间申请反而有优势——很多教授喜欢有研究基础的学生。去年我们经手的案例中,在读生申请成功率比毕业生高出18%。
说一千,道一万说点大实话:如果只是想刷学历,不建议这么操作。但如果是想转专业、冲名校或者走科研路线,双硕士确实能打开新天地。就像去年同时拿下北大和早稻田双硕士的王同学说的:"两个不同体系的研究训练,让我对专业有了三维视角。"
国内硕士在读期间,如何规划海外双学位更划算?
国内硕士通常需要2-3年,想同时拿海外学位,最怕两头忙、两头空。关键在于找准时间重叠部分。比如:
研一打基础:国内课程密集期,建议主攻语言考试(雅思/托福)和专业课GPA,为后续申请攒资本。
研二搞交换:很多高校有合作院校的“1+1双学位项目”,研二出去修学分,回国答辩,能省1年时间。
研三抓论文:若海外院校允许远程沟通导师,可同步推进国内毕业论文和海外课程,但需提前确认双方学校的政策。
“老江湖”经验:选课时优先挑国内海外学分互认的课程,避免重复上课。比如某985高校和法国某商学院合作,修满指定课程可直接兑换30个欧洲学分。
二、钱要花在刀刃上:低成本留学方案
海外学位不一定要“砸钱”,试试这些路子:
1. 瞄准欧洲公立大学:德国、挪威等国家免学费(只需注册费),生活费一年8-12万,比英美低一半。
2. 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CSC)项目:合作院校双学位可申“联合培养”资助,覆盖生活费+机票。
3. 蹭奖学金“冷门赛道”:比如韩国GSIS项目、荷兰橙色郁金香奖学金,竞争小于英美,尤其适合商科、社科学生。
4. 兼职回血:德国允许学生每年打工120天,时薪10-15欧,覆盖部分生活费。
小技巧:选消费低的城市。比如西班牙萨拉曼卡比巴塞罗那房租便宜40%,教育质量却不相上下。
三、选校诀窍:别光看排名,关注“隐形福利”
合作院校优先:国内母校和海外院校有官方合作的项目,申请门槛更低,还能免部分申请材料。
地理位置影响就业:如果未来想进外企,选有企业合作资源的学校。比如瑞典皇家理工和爱立信、宜家有人才输送协议。
避开热门地区:英美澳加卷成红海,可考虑马来西亚(双联课程)、爱尔兰(实习签证政策友好)等“性价比高地”。
真实案例:某双非院校硕士通过母校合作的波兰华沙大学项目,花费12万拿到双学位,回国后进入中东欧贸易公司,起薪比同届高30%。
四、申请材料“巧包装”:突出你的不可替代性
海外院校喜欢“有明确规划”的学生,材料准备要抓重点:
研究计划挂钩双方导师:比如国内研究新能源电池,申请德国导师时强调“中德技术产业化对比”,易获青睐。
推荐信找“有国际背景”的教授:国内导师若发表过海外期刊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推荐信含金量翻倍。
文书避开模板:少写“开阔眼界”,多提具体目标。比如“学习法国奢侈品管理专业,未来助力本土品牌出海”。
避坑提醒:部分国家要求课程描述认证(如德国APS),务必提前半年准备,别卡在deadline!
五、活用“边缘时间”:暑期学期+线上课
如果无法长期出国,还有两种“折中方案”:
1. 暑期学期(Summer School):剑桥、LSE等名校开设4-6周短期课程,修学分还能拿结业证书,费用2-3万。
2. 混合制双学位:部分项目允许线上完成部分课程(如澳洲昆士兰大学商科),只需说一千,道一万3个月赴澳答辩。
关键点:提前向国内学院报备,确认海外学分能否转换,避免毕业时学分不足。
六、心态调整:接受不完美,抓核心需求
双学位不是为了“镀金”,而是补足自身短板。比如:
理工科想转管理:选德国TU9理工联盟的MBA双学位。
文科想增加技术背景:选日本“信息社会学”等交叉学科。
如果经济或时间紧张,优先保国内毕业,海外部分延期半年也比硬扛挂科强。
亲情提示:务必查清两国学历互认政策(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可查),避开“野鸡大学”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