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全日制研究生

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破500万?这五类专业竞争比在职更残酷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05 11:07:30

考研热持续升温,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首次突破500万大关。在众多选择中,全日制研究生依然是应届生的主战场。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全日制统考平均报录比达到4:1,个别热门专业甚至出现50:1的死亡赛道。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MEM)今年报考人数激增38%, ...

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破500万?这五类专业竞争比在职更残酷

考研热持续升温,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首次突破500万大关。在众多选择中,全日制研究生依然是应届生的主战场。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全日制统考平均报录比达到4:1,个别热门专业甚至出现50:1的"死亡赛道"。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MEM)今年报考人数激增38%,这与基建行业回暖直接相关。某985高校招生办老师透露:"我们专业统招计划仅80人,实际报考人数超过4000人,很多二战三战的考生还在持续加入。"

医学类专业竞争更显白热化,临床医学报录比普遍在15:1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院校开始向专业硕士倾斜,比如某医科大学将学硕招生计划缩减30%,专硕名额同比增加25%。这提醒考生要及时关注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调整。

管理类联考(含MBA/MPA/MEM等)出现明显分化。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平均报录比12:1,而非全日制项目由于学费较高(普遍在15万以上),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某双一流高校招生数据显示,其全日制MPAcc录取最低分比国家线高出52分。

艺术类专业今年意外成为新"卷王"。以广播电视编导为例,某艺术院校报录比达47:1,初试400+高分被刷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与短视频行业爆发带来的就业预期密切相关。

给考生的三个实用建议:

1. 关注新增硕士点,如某211高校今年首招的智能建造专业,首年报录比仅3:1

2. 合理评估自身实力,热门院校的冷门方向往往竞争较小

3. 提前联系导师,部分院校在复试阶段更看重科研潜力

2024年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破500万?这五类专业竞争比在职更残酷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涨幅超30%,这些省钱技巧要知道

不少想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朋友发现,学费“噌”的一下涨了不少。比如某985高校的MBA专业,去年学费还是15万,今年直接飙到20万,涨幅超过30%。不少网友吐槽:“工资没见涨,学费倒是跑得比谁都快!”不过别慌,学费贵有贵的门道,省也有省的办法。今天就来聊点实在的——怎么在涨价潮里找到省钱的突破口。

一、学费为啥涨得这么猛?

先说清楚涨价背后的逻辑,咱才能“对症下药”。

1. 学校成本上去了:现在很多高校搞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直播设备、网络平台这些都得砸钱。

2. 政策导向变化:教育部近年强调“严控培养质量”,论文审核、答辩流程更严格,导师带学生的精力成本翻倍。

3. 报的人实在太多:以某财经类高校为例,去年非全会计专硕报考人数比三年前翻了4倍,学校自然有底气调价。

说白了,涨价这事儿短期内不会停,但咱普通人有的是办法见招拆招。

二、亲测有效的5个省钱妙招

1. 盯紧奖学金“隐藏款”

别以为非全就没有奖学金!很多学校设置了“新生奖学金”“优秀学员补贴”

某211高校规定:初试成绩排名前10%的非全新生,直接减免首年学费的50%

部分理工科专业与企业合作,拿到企业推荐信的考生可申请“定向培养补贴”

操作贴士:每年3-5月直接打电话问学校研招办,别光看官网公告。

2. 选对城市就是省钱

同样的专业,不同城市差价能到5万:

中西部某双一流高校的工程管理硕士(MEM)学费8万/全程

同专业在东部同级别高校要13万起步

关键思路:如果工作地允许远程上课,优先考虑二线城市的高校,交通住宿费也能省下一大截。

3. 分期缴费有门道

现在超过80%的学校支持分期付款,但这里面有讲究:

选择“按学期缴费”比“按学年缴费”更灵活,万一中途有变故损失小

部分银行推出“教育分期免息”,比如某国有大行针对非全学生推出12期0手续费

注意避坑:一定要确认是否收取分期服务费,有些机构会玩“免息不免费”的文字游戏。

4. 单位补贴要敢开口

别不好意思和老板谈条件!现在很多企业愿意为员工承担部分学费:

制造业大厂常有的“技术骨干培养计划”,最高能报销70%学费

连不少中小公司都开始推行“学历提升补贴”,每月500-2000元不等

谈判技巧:拿着招生简章直接找HR,说明深造后能给公司带来哪些具体效益。

5. 备考阶段就开始省钱

很多人光盯着学费,却忽略了前期投入:

二手教材在闲鱼5折就能买到,历年真题去学校打印店比网购便宜一半

组团报辅导班能砍价,3人以上报名通常打8折

提前联系导师(官网都有邮箱),有些导师会给你划重点复习范围

三、这些“伪省钱”大坑要避开

涨价潮里也冒出不少坑人的套路,千万擦亮眼:

❌““抱过”班”多是智商税,正规高校从来不会和机构签“抱过”协议

❌超低价的“周末直播课”可能是录播网课换个名头

❌警惕“内部指标费”,所有正规录取都不收额外费用

学费涨归涨,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优势依然明显。关键是早规划、多打听,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今年备考的同学建议现在就联系往届学长学姐,很多学校有“老带新学费减免”政策,说不定能赶上末班车!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