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工作边读研必看:非全、MBA、EMBA真实备考经历,这3类人最容易崩溃
"老师,非全日制研究生真的会累到崩溃吗?"作为一个带过237名在职考生的辅导老师,今天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先看组数据:2023年报考非全人数突破89万,但实际毕业率只有63%。我带的学员里,每天凌晨1点还在改论文的占42%,周末全天泡图书馆的占78%。真实情况是——确实累,但累法各不相同。
第一类:跨专业考MPAcc的上班族
张姐是银行柜员,零基础跨考会计专硕。每周3次直播课+6小时录播课,光《中级财务会计》的作业就要花10小时。最崩溃的是月底对账期撞上论文开题,连续两周每天睡4小时。这类考生建议提前半年补专业课。
第二类:考MEM的工程师
李工在建筑公司做项目经理,备考期间正好赶上项目验收。每天工地跑完回家刷题到12点,最要命的是周六早上8点的数学课,经常挂着视频打瞌睡。但他说值,去年拿到证后直接竞聘成功总工。
第三类:考MPA的公务员
基层公务员小王更惨,白天处理群众来访,晚上背公共管理理论。有次疫情防控值班48小时,直接在隔离点用手机写完了案例分析。这类考生建议利用碎片时间,上厕所都能背两个名词解释。
三个保命建议:
1. 选弹性学制院校:像中国政法大学非全法硕有2-4年学制,忙的时候可申请暂缓
2. 巧用免联考项目:部分中外合办MBA确实不用统考,但注意留服认证
3. 慎选论文导师:优先选有企业背景的导师,他们更理解在职生的难处
今年新增的"预答辩不过可延毕"政策是重大利好。我学员里有位宝妈第三次预答辩赶上孩子发烧,对了教授特批延期3个月。记住,非全读研是持久战,不是冲刺跑。
事业单位人员读非全研究生,这五个坑千万别踩
几年,越来越多事业单位的朋友选择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提升学历。但不少人在报名后才惊觉踩了雷——有的证书单位不认,有的专业跟工作不挂钩,还有的甚至影响了职称评定。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说说那些“懂行的人”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
一、没摸清单位政策就交钱报名
去年某区教育局的小李兴冲冲报了工商管理硕士,结果发现单位只承认教育类硕士学历。不少事业单位对在职学历有明确限制:有的要求专业必须与岗位相关,有的规定必须提前报备人事处,还有的只认指定院校的文凭。最要命的是,有些单位评职称时根本不看非全学历。报名前一定得翻烂单位发的《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最好直接找人事科问清楚盖章流程,别当冤大头。
二、把周末时间算得太理想
别看非全课程安排在周末就以为轻松。某市三甲医院的护士小张每周六早上6点赶高铁去邻省上课,下午5点下课再往回赶,到家都晚上10点了。第二天还得值夜班。更别说碰上月底报表、年底考核这些特殊时期,工作和学习两头烧。建议选学校时优先考虑通勤2小时内的,上课时间选隔周集中授课的,给自己留点喘息空间。
三、盲目追求名校光环
某街道办小王非盯着985高校报,结果笔试三次都没过线。其实很多省属重点高校在本地的认可度不输名校,像XX大学的公共管理硕士在本省机关单位里吃得开,录取分数线还比名校低30多分。特别要注意看学校有没有和你单位合作培养的先例,这类项目往往在课程设置上更贴合事业单位需求。
四、没算明白经济账
某县农业局的小陈读了个学费8万的金融专硕,结果每月工资才4000多,现在天天吃泡面还分期款。非全研究生学费动辄三五万,加上交通费、住宿费,三年下来够买辆代步车了。建议提前做好预算:单位能报销多少?有没有奖学金政策?寒暑假能不能接点项目补贴?千万别让自己陷入"学历有了,钱包空了"的窘境。
五、论文选题和工作八竿子打不着
某市图书馆的小刘研究区块链技术,答辩时被馆长问"这跟图书管理有啥关系",当场卡壳。事业单位最看重"学以致用",选题最好结合本职工作。比如做档案管理的可以研究数字化归档,搞人事的可以研究绩效考核改革。这样写论文时既有现成数据,答辩还能拉领导当指导,毕业后马上能用研究成果参与职称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