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全护士考研“躲坑”秘诀:这3类人千万别报,学费明细已更新
收到好多护士姐妹的私信,都在问上海地区非全日制护理研究生到底怎么报。今天我就把从医院同事那里打听的一手消息,加上自己查的官网资料,给你们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先说最关键的报名资格。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这些学校都开设有非全项目,但要求必须是在职护士,要有护士资格证和本科毕业证(专科毕业的姐妹需要工作满5年)。特别注意!如果打算走同等学力申硕这条路,必须单位同意盖章才能报。
今年学费普遍在2.8-3.5万/年,像二军大新开的项目稍微便宜些,但要求每周必须到校2天。这里有个大坑要注意:有的学校写着"周末授课",结果开学后改成每月集中5天上课,在职的根本请不出假。建议直接打招生办电话问清具体排课方式。
三类不建议报考的情况:
1)经常要值夜班的急诊科护士(根本赶不上直播课)
2)准备要二胎的姐妹(论文阶段和怀孕期容易冲突)
3)工作不满3年的新人(单位一般不给开推荐信)
备考诀窍就三点:英语重点看护理专业词汇,政治直接背各大医院的抗疫案例,专业课把基础护理学翻烂。去年上岸的姐妹说,面试最爱问"疫情期间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习",这个必须提前准备真实案例。
拿证后的变化:三甲医院普遍每月补贴800-1500元,职称评审时能加2-3分。但要说直接升护士长,还得看科室有没有空缺岗。建议选有临床导师的学校,有些教授能帮着推荐进修机会。
上海三甲医院护士读研真实经历:值夜班怎么上课?
“拼时间”是第一关:手机里全是备忘录和闹钟
在上海三甲医院当护士,白班、小夜、大夜三班倒是常态。赶上科室忙的时候,连轴转48小时也不稀奇。读研后,我手机里多了十几个闹钟:凌晨4点半提醒自己下夜班后补作业,中午12点蹲点抢线上课的签到,晚上7点提醒自己开组会前先灌杯咖啡提神……☆
最头疼的是线下课和夜班“撞车”。有一次周三全天有课,但周二刚好排了大夜班(晚8点到早8点)。怎么办?硬扛。 下班后直接打车到学校,教室后排趴着眯了半小时,硬是靠风油精和薄荷糖撑过了一天。同学开玩笑说我“眼里带着血丝上课”,但说实话,这种操作只能偶尔应急,长期肯定扛不住。
上课全靠“见缝插针”:厕所隔间也能听网课
在职读研最大的优势是学校通常支持灵活上课。我们专业允许“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关键课尽量去教室,其他课看录播。但别以为看录播轻松——凌晨三点下夜班,四点打开电脑补课是常事。 有时候困得眼皮打架,就把视频调成1.5倍速,笔记写得像鬼画符,第二天还得重看一遍。
最绝的是“厕所上课法”(别笑,真事!)。有次夜班突然来了一台急诊手术,原本计划趁空闲听的网课愣是拖到凌晨。眼看截止时间快到了,我干脆躲进值班室的卫生间,手机架在纸巾盒上,戴着耳机偷偷补完了半小时的课程。你别说,夜深人静的时候,厕所的Wi-Fi信号居然比护士站还稳。
导师和同事才是“救命稻草”
读研这事光靠自己真不行。我们导师知道我在临床倒班,允许我“错峰讨论课题”——别人约下午,我可以约早上7点(刚好下夜班)或者晚上10点(小夜班前)。科室护士长也帮忙,尽量把我的夜班排在非上课日。当然,人情要还:同事临时调班找我顶岗,我从来二话不说就答应。
同学间的“互助小组”也关键。班里有个在儿科工作的姐妹,我俩经常互相代签到——当然不是作弊那种!比如她白班时帮我拍课件照片,我夜班时替她录课堂重点音频。有回她孩子发烧,我帮她整理了一整周的文献笔记,后来她送我一大包儿科常用药当谢礼,说是“护士专属交情”。
值夜班反而成了“学习黄金档”?
听起来反常识,但夜班确实有隐藏的学习机会。比如后半夜如果病人情况稳定,可以在值班室抽空看文献(当然要随时待命)。有次写论文卡在数据分析,正好夜班时遇到个搞统计的病人家属,人家一边陪床一边教我SPSS操作,硬是省了报培训班的钱。
不过得摸清科室规律:急诊、ICU这种“战场科室”就别想了,像我们内分泌科相对平稳,后半夜还能腾出点时间。但千万别戴耳机!我就吃过亏:有次听网课太入神,差点没听到呼叫铃,吓得再也不敢“一心二用”。
给在职读研护士的3条“保命攻略”
1. 选课要“投机取巧”:优先选晚上开课的学校,很多在职研究生项目会特意把主课安排在18:00-21:00;周末班反而难调休。
2. 设备要“轻装上阵”:我常年背着巴掌大的折叠键盘,白大褂口袋里揣着迷你充电宝,休息室储物柜里还备着速溶咖啡和蒸汽眼罩。
3. 脸皮要“厚”:该请假就请假,该求人就求人。有次开题答辩和科室考核撞期,我直接去找护理部主任说明情况,结果她不仅批假,还让教学秘书帮我整理考核资料。
现在回头看,那三年确实累得脱层皮,但值夜班时和病人聊天多了新视角,写出的护理论文反而比全日制同学更“接地气”。所以哈,别被“没时间”吓住——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何况我们护士最会“挤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