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在职读研必看:同等学力申硕VS双证研究生,20万学费花在哪更值?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11 12:55:06

有学员问我:老师,我想报个在职研究生,但听说有同等学力申硕和双证研究生两种,到底该选哪个?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清楚这两种方式的区别,特别是正在考虑报MBA、EMBA、MEM的朋友,一定要看到说一千,道一万。先说最直观的差别:证书。同等学力申硕毕业拿的是硕士学位 ...

在职读研必看:同等学力申硕VS双证研究生,20万学费花在哪更值?

有学员问我:"老师,我想报个在职研究生,但听说有同等学力申硕和双证研究生两种,到底该选哪个?"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清楚这两种方式的区别,特别是正在考虑报MBA、EMBA、MEM的朋友,一定要看到说一千,道一万。

先说最直观的差别:证书。同等学力申硕毕业拿的是硕士学位证+结业证,而双证研究生(包括非全日制)能拿毕业证+学位证。注意了,这里说的双证指的是12月统考的非全硕士,像MBA、MPA这些热门专业都算在内。

报考门槛也有讲究。同等学力申硕是宽进严出,大专就能报名研修班,但申硕考试必须本科有学位满3年。双证研究生则要参加12月全国联考,像管理类的MBA、MEM这些,大专毕业要满5年,本科满3年才能考。

费用方面差异更大。同等学力申硕全程3-8万比较常见,社科院的新闻学才3.2万,经济法学4.5万。而双证研究生里,普通专业5-10万,MBA这种管理类硕士普遍15-30万,清北的EMBA能到70万。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读个MBA够买辆宝马3系了。

上课方式都挺灵活。同等学力申硕多是周末面授+网络直播,像首经贸的课程就是每月集中两天。双证研究生现在大部分也是周末上课,不过像北大光华MBA还有集中班,每月上4天。

适合人群方面,如果就想评职称或者读博,同等学力申硕够用;要是想转行、积分落户,特别是需要研究生学历的,还是得选双证。有个银行工作的学员,为了升职加薪咬牙报了30万的MBA,结果毕业第二年就升了支行副行长。

这里要我强调一点:很多机构在推免联考硕士,说是不用考试直接读。这种基本都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正规,但学费动辄20万起步,关键是要确认能不能留服认证。去年有个学员花了18万读了个菲律宾项目,结果发现认证有问题,现在还在扯皮。

建议大家在选择时注意三点:一看单位是否承认单证,二看预算够不够,三看备考时间。要是工作太忙没时间复习,同等学力申硕可能更现实;要是急需学历镀金,哪怕多花点钱也要冲双证。

在职读研必看:同等学力申硕VS双证研究生,20万学费花在哪更值?

同等学力申硕和双证研究生的报考条件对比

一、同等学力申硕的报考条件

1. 入学门槛低,先学后考

同等学力申硕最大的特点就是“免试入学”。只要有大专学历,就能直接报名参加课程班学习,不用参加全国统考。但想要说一千,道一万拿硕士学位证,还得满足两个条件:

本科毕业且有学士学位满3年;

通过学校结业考试和全国统一的申硕考试(一般考外语和学科综合)。

2. 适合人群

在职人员,尤其是工作忙但想提升学历的;

本科有学位但没时间备考统招研究生的;

单纯想学知识或扩大朋友圈子的。

3. 其他细节

学费一般比双证低,2万到5万比较常见;

学习方式灵活,周末班、网络班都能选;

拿证时间通常2-3年,通过申硕考试和论文答辩即可。

二、双证研究生的报考条件

双证研究生指的是毕业后拿“学历证+学位证”的统招研究生,包括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它的报考门槛更高,流程也更严格:

1. 学历要求

专科生:毕业满2年(部分专业要求5年),且需加试专业课;

本科生:应届或往届均可,但部分管理类专业(如MBA)要求本科毕业满3年;

硕士/博士生:已获学位者也可报考。

2. 必须参加全国统考

每年10月报名,12月底考试,初试过线后还要参加复试(面试+笔试);

竞争激烈,尤其是热门专业,录取率可能不到20%。

3. 其他特点

学费较高,非全日制管理类专业可能超过10万;

学习周期固定,一般2-3年,需协调工作和上课时间;

证书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强,适合需要“双证”落户、考公考编的人群。

三、两者关键区别

1. 证书类型

同等学力申硕:只有硕士学位证(单证);

双证研究生:学历证+学位证(双证)。

2. 考试难度

同等学力申硕统考科目少,满分100分,60分及格,且有多次补考机会;

双证研究生统考科目多(如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按分数排名录取,一考定胜负。

3. 时间成本

同等学力申硕可边工作边学习,适合想“短平快”拿证的人;

双证研究生需投入更多时间备考,适合能脱产或时间充裕的考生。

四、怎么选?看需求!

如果只为升职加薪:单位认可单证的话,选同等学力申硕更省力;

如果考公、考编或落户:双证是硬门槛,再难也得拼;

预算有限或怕考试:优先考虑同等学力,成本低、压力小。

亲情提示一句,报考前一定要查清学校资质(是否在教育部公示名单里),别被““抱过””“低价速成”的广告忽悠了!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