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三类人慎重考虑(附在职/非全对比)
收到很多考生私信:"老师,我考研分数只能上双非院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到底该不该去读?"作为从业8年的考研规划师,我建议大家先看完这三点再做决定。
首先要明确双非全日制≠水硕。像浙江工商大学的食品工程专业、首都经贸大学的金融硕士,这些院校虽然不是985/211,但在特定领域都有A级学科。去年我带的学员小王,就在山西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硕士毕业后,顺利入职某央企财务岗,起薪比本科同学高40%。
但有三类人确实要慎重考虑:
1. 想进头部券商/央企总部的:这些单位简历关基本要求211起步,比如中金公司2022年校招数据,92%录取者来自双一流高校
2. 打算继续读博深造的:部分985高校在博士申请时,会优先考虑本硕985的申请者
3. 已有稳定编制工作的:比如在编教师考非全教育硕士,既能提升学历又不影响工作,反而更划算
这里要特别注意区分全日制和非全:
学费:双非全日制普遍在8000-1.2万/年,非全MBA可能高达8-15万
授课:全日制必须脱产学习,非全多为周末/寒暑假授课
证书:双证都标明培养方式,但今年新政策要求企事业单位不得区别对待
建议普通家庭考生重点关注:河北大学的教育硕士、江苏大学的医学硕士、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硕士,这些院校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3%以上,部分地区还有人才引进补贴。
全日制研究生调剂到双非院校要不要去读?
考研调剂结果陆续公布,不少同学收到双非院校的录取通知后陷入纠结。调剂到非985、211到底值不值得去?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几个关键点必须想清楚。
第一问:你读研图啥?
如果只是为了拿个硕士文凭考公考编,或者老家找工作要求“硕士学历”就行,那果断去。现在很多单位筛简历只看“全日制硕士”这一栏,不会深究学校层次。但如果你未来想进大厂、走科研路线或者进高校,双非硕士的竞争力确实会打折。特别是计划读博的同学,双非院校的导师资源和学术平台可能不太够用。
第二看学校实力
别被“双非”标签一棍子打死。像深圳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这些“双非顶流”,某些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就业资源比偏远地区的211还强。建议查三个数据:目标专业的全国学科评估等级、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导师是否有拿得出手的科研项目。某校机械专业常年和车企联合培养,毕业生进比亚迪、广汽的比比皆是——这种双非就比某些211冷门专业香。
第三算经济账
二战成本一年至少5万起步(培训班+生活费),还不算心理压力。如果家庭条件一般,建议先上车。我认识个朋友调剂到某省重点师范大学,读研期间拼命发论文,对了考博逆袭到985。用他的话说:“有学上至少能保住应届生身份,边读边找机会比在家死磕强。”
第四破“面子关”
很多人卡在“亲戚问起来没面子”。说句扎心的:除了亲爹亲妈,没人真在乎你读的啥学校。去年有个女生放弃调剂非要二战,结果第二年国家线上涨反而连双非都没机会。现在很多企业招聘也学精了,比起学校牌子更看重实习经历——我表姐双非硕士毕业,读研期间刷了四段大厂实习,对了拿的offer比某些985应届生还多。
对了给个实用建议
收到调剂通知先做三件事:
1. 找该专业的学长学姐打听真实就业情况
2. 对比该专业导师近三年发的论文质量
3. 上招聘网站搜这个学历能投的岗位
如果这三项里有两项达标,建议别犹豫。学历贬值是大趋势,早毕业一年可能就躲过就业寒冬。那些说“非985不读”的,要么家里有矿,要么有超强执行力——普通人真赌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