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读研“躲坑”攻略:非全/同等学力/MBA哪种更适合上班族?
有粉丝在后台问我:"老师,我现在工作五年想提升学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到底选哪个?MBA学费动不动十几万值得吗?"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给在职考研的朋友们支几招。
先说几个关键区别:
1. 非全和同等学力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非全要参加12月统考,毕业拿双证;同等学力申硕是先入学后考试,拿的是硕士学位单证。像银行、国企这些单位评职称,单证就够用,但要是想考公务员,还是得选双证。
2. 热门专业怎么选?管理岗建议MBA/EMBA,工程项目选MEM,体制内推荐MPA。有个学员在供电局工作,去年考上华北电力大学的MPA,学费才3万8,课时都安排在周末,单位还报销70%学费。
3. 这些坑千万别踩:
警惕"免联考MBA"野鸡项目,教育部涉外监管网查不到的千万别报
学费要问清是否包含论文指导费(有的学校会另收8000-1万5)
今年新增了8所MEM招生院校,但浙江大学突然停招了非全MPAcc
关于备考时间安排,给上班族一个参考模板:
周一至周五:19:30-21:30看网课+刷题
周六:全天跟直播课(2倍速看回放也行)
周日:上午模考,下午整理错题
每月对了一个周末完全休息,防止 burnout
亲情提示大家:2024年非全研究生报名提前到10月8日了,现在就该确定目标院校。像中国政法大学的法硕、华中师大的教育管理,都是985里相对好考的。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哪个更适合在职人员?
一、入学门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非全日制研究生现在得参加12月统考,和应届生考全日制用同一张卷子。去年某985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全日制录取线345分,非全也要335分。而同等学力申硕不用考试就能入学,交钱就能先上课,后期再参加5月统考。不过别以为这是走后门,后面那个统考全国通过率常年卡在30%左右。
二、时间成本算笔明白账
小张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选了非全。每周六早上7点赶高铁去邻市上课,晚上10点才能到家。坚持了两年半,期间推掉了所有朋友聚会。同等学力申硕的李姐就灵活多了,她们学校录了网课,通勤路上都能看两节。但李姐得边工作边准备统考,有门专业课考了三次才过。
三、钱包要扛得住
非全学费普遍在3-8万/年,管理类可能飙到十几万。加上住宿交通,三年下来轻松破20万。同等学力前期研修班1-3万就能搞定,但通过统考后申请学位还要再交1万左右的论文答辩费。不过要注意,有些机构会额外收"“抱过”费",这种坑千万别跳。
四、证书含金量一样吗?
这是最关键的。非全毕业能拿双证(学历证+学位证),学信网可查。去年某省公务员招考,明确接受非全学历报名。同等学力申硕只有学位证,没有学历证明。但国企评职称时,两个证的硕士学位都能用。要是私企跳槽,HR更看重你的实际能力,证书只是敲门砖。
五、什么样的人该选哪个?
建议35岁以下选非全:学习精力够,单位承认双证,还能拓展同学人脉。着急评职称的选同等学力:比如医生要升副高,教师评一级职称,有个硕士学位就能卡位。我强调一点想考编的朋友,先查清楚当地最新政策,有些事业单位仍要求全日制学历。
说一千,道一万说说现实情况。去年某双非院校的非全研究生,约40%是在职公务员,30%来自国企。而选择同等学力申硕的群体中,中小学教师占比过半。这两个途径没有绝对优劣,就像买衣服要看身材,选深造方式得看个人实际需求。别光听培训机构忽悠,多问问“老江湖”的真实体验,毕竟时间和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