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职考研别上当诀窍:非全/EMBA/MBA这些专业千万别瞎选
接到很多咨询电话:"老师,我工作五年了想读个在职研,听说2025年政策要变?""同等学力申硕到底靠不靠谱?""MBA学费怎么有8万的有30万的?"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特别是准备2025年报考的朋友,这5个坑千万别踩!
2025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专业硕士要逐步取消集中授课班。像MEM工程管理硕士、MPAcc会计专硕这些热门专业,以后可能都要改成周末上课。准备报非全的朋友注意了,现在还能赶上末班车,特别是想考985院校的,今年赶紧把材料准备好。
重点说说选专业的门道:
1. 国企事业单位优先考虑MPA公共管理硕士,学费8-12万居多
2. 制造业选MEM工程管理,清华、西交大的项目含金量高
3. 管理层标配还是清北复交的EMBA,不过要做好30万+学费的准备
4. 普通白领建议选MAud审计硕士或MLIS图书情报,性价比最高
我强调一点三类人别凑热闹:
1. 工作未满3年的(不符合报考条件)
2. 单纯想混学历的(现在毕业论文查重率卡到10%)
3. 年收入低于20万的(学费压力太大)
关于同等学力申硕,说句实在话:单证确实不如双证硬气,但胜在便宜(2-4万)且能考编制。适合35岁以上、没时间备考的在职教师或医护人员。
说一千,道一万教大家三招防骗:
① 查院校招生简章一定要认准研招网
② 学费超过25万的都要慎重(特殊项目除外)
③ 承诺"“抱过”""代考"的直接拉黑
在职研究生学费一览表:MBA竟然比MPA贵三倍?
一、MBA和MPA学费到底差多少?
先上硬数据。以2023年北京地区为例:
清华MBA:36.8万元(全日制)
北大MPA:9.8万元(非全日制)
复旦MBA:49.98万元(国际班)
人大MPA:7.5万元(周末班)
明眼人一看就发现,同级别院校的MBA学费基本是MPA的3-5倍。比如同样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MBA项目要32.8万,而政府管理学院的MPA连零头都不到。
二、贵三倍的底气从哪来?
1. 师资成本大不同
MBA课堂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上午还在500强企业开董事会的大佬,下午就站在讲台讲实战案例。某985高校的老师私下透露,他们请过某互联网大厂副总裁讲课,单日课酬够付MPA专业半年的外聘师资费用。
2. 课程配置天差地别
参加过MBA课程的人都知道,动不动就是海外访学、名企参访、沙盘模拟。某双一流院校的MBA项目,光是每年组织的长三角企业考察团,人均成本就要8000+。反观MPA课程,更多是政策拆解、公文写作这类实务训练。
3. 市场供需关系使然
去年某招聘网站数据显示,MBA毕业生平均年薪比入学前增长76%,而MPA毕业生涨幅在40%左右。企业高管愿意自掏腰包读MBA,看中的是人脉圈层置换——有学员开玩笑说:“光通讯录里新增的200个微信好友,每人借我10万都能凑个首付。”
三、贵的就一定是好的?
这事儿得两说。认识个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本来想报MBA,后来改读MPA。用他的话说:“我们处长才开帕萨特,我开个宝马去上班像话吗?”结果他读MPA期间参与的市政规划课题,反而成了晋升的关键加分项。
反例也有。某私企老板花50万读长江商学院MBA,第二年就通过同学牵线拿下两个千万级订单。用他的话讲:“这学费就当提前付的佣金,值!”
四、怎么选不踩坑?
1. 算清经济账:体制内选MPA更划算,很多单位还能报销部分学费;企业中层以上建议MBA
2. 看隐性资源:想拓展商界人脉选MBA,深耕政府关系选MPA
3. 关注附加服务:有些院校的MBA提供终身校友服务,MPA通常结业即结束
注意到个有趣现象:部分高校开始推出“MPA+MBA”双证班,虽然学费直奔50万,但报名的人还真不少。看来大家开始明白,管理这事儿,既要懂市场规则,也得会政策门道。话说回来,要是让你选,你觉得多花这三倍学费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