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注意了!这8类在职研究生2025年将全面取消?附最新学费表
江苏地区在职人员看过来!不少准备报考非全研究生的朋友都在问:听说2025年要取消部分专业?还能不能报EMBA、MPA这些热门专业?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江苏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新政策,手把手教你怎么选对方向。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江苏省教育厅明确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会取消。但要注意这8类专业可能有调整:
1. 部分院校的MTA(旅游管理硕士)
2. 冷门方向的MEM(工程管理硕士)
3. 招生困难的MLIS(图书情报硕士)
4. 连续3年招不满的MAud(审计硕士)
5. 个别学校的农业硕士
6. 艺术类非全硕士
7. 部分双非院校的MPAcc(会计专硕)
8. 招生规模不足的哲学类专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各高校在优化专业结构。像南京大学去年就停招了旅游管理非全,而东南大学的EMBA反而扩招了30%。建议大家在选择时注意三点:
① 优先选985/211院校的"拳头专业",比如南大的MBA、苏大的MPA
② 查看目标专业近3年的录取数据,连续扩招的更稳妥
③ 重点看有校企合作项目的专业,像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硕士
学费方面给大家整理个参考:
MBA:南京院校8-25万,苏州院校10-30万
MEM:6-15万(工科院校更实惠)
MPAcc:全程5-8万
同等学力申硕:1.2-4万
免联考硕士:8-20万(注意查证教育部备案)
别忘了想报南京高校的朋友,今年有个新变化:南京师范大学新增了"教育运营管理"方向,中国矿业大学推出了"双导师制"培养。这些新动向都值得关注,建议多参加学校的招生说明会。
对了给个实在建议:别光盯着985名校,像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的部分专业性价比很高。特别是工作5年以上的朋友,EMBA可能比MBA更适合你。记住要早准备材料,很多学校的提前面试已经开始了。
江苏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上涨真相调查
,不少江苏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悄悄“涨了价”,朋友圈里吐槽声一片。有人算了一笔账,两年读下来得多掏两三万,直呼“肉疼”。这事儿到底为啥?是学校跟风涨价,还是背后另有隐情?咱今天就唠点实在的。
一、学费涨了多少?哪些专业最明显?
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到苏州大学,不少高校的非全日制专业学费今年都有上调。比如某高校的MBA专业,从原来的12万涨到15万,工程管理硕士也从8万涨到10万左右。工科类专业涨幅相对小一点,但普遍也涨了10%-15%。有学生调侃:“工资没涨,学费倒是跑得比通胀还快。”
不过,也不是所有学校都“一刀切”。部分院校对本地户籍学生或合作企业员工有补贴,算下来能省个一两万。但这类优惠名额有限,很多外地考生只能“望价兴叹”。
二、涨价背后,学校也有苦衷?
为啥学费说涨就涨?首先得看成本。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课时间灵活,但学校得额外安排周末教室、线上平台,甚至专门配导师团队,这些开销可比全日制大得多。一位高校财务处老师私下透露:“有的专业开班人数少,但师资投入一点没减,学校贴钱贴了好几年,实在扛不住了。”
另外,地方财政对高校的拨款方向也在调整。这两年,不少地方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或科研项目,非全日制教育的补贴比例被压缩。学校要想维持教学质量,学费上调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三、“花钱读书,到底值不值?”
面对涨价,学生的态度两极分化。在南京某IT公司工作的张同学坦言:“一年涨一万,压力确实大。但换个角度想,学历提升后薪资涨幅可能更快,就当长期投资了。”也有家长吐槽:“孩子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学费还年年涨,这不是逼人‘啃老’吗?”
值不值,关键还得看个人需求。比如教育、法律这类行业,学历直接和职称、执业资格挂钩,咬牙也得读;但如果是单纯为了“混个文凭”,可能就得掂量掂量了。毕竟除了学费,时间成本、精力投入都是实打实的。
四、涨价的“连锁反应”
学费一涨,连带效应也来了。不少培训机构趁机推出“考研优惠套餐”,号称““抱过”省学费”,其实套路满满。还有学生为了攒学费,周末兼职跑外卖、做家教,直言“比考研本身还累”。更现实的问题是,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可能被迫放弃升学,转向更便宜的线上课程或短期培训。
不过话说回来,涨价也倒逼高校提升服务质量。比如有的学校开始增设企业合作课题,让学生边学边实践;有的引入行业导师,课程内容更贴近职场需求。这些变化如果能落实,学费涨得也算“有交代”。
五、未来还会继续涨吗?
业内普遍认为,非全日制学费短期内“降温”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高校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学历内卷让市场需求只增不减。不过,教育部门近期也提到要“规范高校收费行为”,未来可能会对涨价幅度、透明度提出更细的要求。比如要求学校提前公示调价理由,或开设奖学金、分期付款等缓冲措施。
对于想报考的同学,建议早做打算:多对比不同学校的性价比,关注补贴政策,甚至可以提前和单位沟通是否能报销部分学费。毕竟,钱要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