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非全考研“躲坑”秘诀:MBA/MPA这些专业这样选最划算
发现很多朋友在打听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的事,特别是25年考研的同学特别多。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这里面的门道,尤其是想考MBA、MPA这些热门专业的朋友可得仔细看。
先说说最基本的报考流程。每年9月预报名,10月正式报名,记住这个时间线比记生日还重要。现在很多院校都开同等学力申硕通道,特别是985高校,像北大的MEM项目,去年就有同学通过这个渠道上岸。这里要提醒大家,千万别被"免联考"的宣传忽悠了,正规院校的申硕流程都绕不开统考环节。
费用方面差异特别大。普通院校的MPAcc大概5-8万就能搞定,但像长江商学院的EMBA能到60万。建议根据自己的预算,优先考虑本省的双一流院校,比如武汉大学的MTA项目性价比就很高。注意到社科院新开的数字政务方向MPA,学费才4.8万,特别适合体制内的朋友。
说几个容易踩的坑:
1. 警惕承诺"“抱过”"的机构,去年就有学员被某机构骗了8万
2. 管理类联考数学并不难,重点练好条件充分性判断题型
3. 提前面试一定要参加,像清华MEM的预录取比例高达60%
4. 工作证明千万别造假,去年某高校查出12份假证明直接取消资格
关于证书含金量,实话实说现在非全学历在国企和事业单位认可度很高。我表弟前年拿到人大MLIS的学历,去年就评上了中级职称。但要注意,金融行业对MAud这类专业还是更认全日制的。
对了给个实用建议:备考前先想清楚自己读研的目的。如果是为晋升,选MPA准没错;要是想转行,MEM可能更合适。千万别跟风报热门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职硕士报考防骗手册:这些套路你一定要知道
几年,在职硕士成了不少职场人“充电”的热门选择。但报名的人多了,骗子也闻着味儿来了。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交钱保录取”“低价拿证”的广告,不少人踩坑后才发现:钱花了,时间耽误了,证书却根本用不上。今天咱们就唠唠,报考在职硕士最容易遇到的坑,手把手教你避雷。
一、““抱过””“不用考试”的承诺,千万别信
“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交钱直接拿证!”——这种广告语对工作忙、想走捷径的人来说,诱惑力十足。但稍微冷静想想就知道有问题。
正规的在职硕士项目,无论是同等学力申硕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都必须经过学校官网报名、参加统考或校考、完成论文答辩才能毕业。哪怕有些机构声称“有内部渠道”,说白了就是伪造学籍信息,给你弄个假证。去年有个朋友花了3万多买了个““抱过””的硕士文凭,结果在学信网根本查不到,维权都找不到人。
防骗建议:
1. 直接联系学校招生办,别光听中介忽悠;
2. 要求对方出示教育部备案的招生简章,没有的一律拉黑;
3. 学信网能查到的学历才是真的,其他网站“可查”都是耍流氓。
二、“低价学费”背后藏着连环套
有些机构用“学费直降3万”“分期付款零利息”当诱饵,等你报了名,才发现后续要交“教材费”“答辩费”“服务费”,杂七杂八加起来比正规渠道还贵。更坑的是,有的机构前期低价吸引你签合同,中途突然涨价,不交钱就不让考试,逼得你进退两难。
防骗建议:
1. 对比3家以上机构的报价,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肯定有猫腻;
2. 签合同前要求写明总费用明细,口头承诺一律不认;
3. 尽量选择“分期缴费”,别一次性付全款。
三、偷换概念的“假硕士”项目
骗子最擅长玩文字游戏。比如:
把“研修班结业证”说成“硕士学位证”;
用“国际硕士”冒充国内认可的双证研究生;
甚至搞出“在线课程+国外野鸡大学”的组合,对了给你发个没用的证书。
曾有学员报了某“国际名校硕士”,结果发现所谓的“学位”在国内压根不能用于考公、评职称,相当于白读。
防骗建议:
1. 国内双证硕士(学历证+学位证)必须通过12月统考;
2. 国际硕士项目认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3. 研修班、培训班只能拿结业证,和硕士学位是两码事。
四、“保录名校”的障眼法
“985院校随便选,条件不够也能操作!”——这种话术专门针对背景一般但想冲名校的人。实际上,骗子要么让你伪造工作经历,要么收钱后把你塞进和名校毫无关系的继续教育学院,对了拿的证含金量还不如普通高校。
去年某机构号称“保录某985高校EMBA”,结果学员去了才发现,上课地点在郊区写字楼,教师全是外聘的,毕业证上还印着“高级研修班”字样。
防骗建议:
1. 到学校官网查官方合作机构名单,野鸡中介直接pass;
2. 要求实地考察上课地点,试听课程;
3. 警惕“无条件保录”,正规院校都有明确的招生标准。
五、防骗终极门道:做好这3步
1. 查资质:机构有没有学校授权书?办学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
2. 看案例:找老学员打听真实评价,尤其是毕业流程和证书用途;
3. 留证据:聊天记录、合同、收据全部保存,最好全程录音。
亲情提示一句:报考在职硕士是为了提升自己,千万别图省事走偏门。该考的试一场少不了,该写的论文一字不能糊弄。踏踏实实读完的人,对了都敢说一句:“这钱花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