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全日制研究生

考研必看:全日制专业少得可怜,非全新增28个!这3类考生慎选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27 11:47:23

考研必看:全日制专业少得可怜,非全新增28个!这3类考生慎选

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研究生招生数据显示,全国全日制硕士招生专业较去年减少11%,而非全日制专业却新增28个,这个变化让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直呼"看不懂"。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新趋势背后的门道。

先说全日制专业缩减这事儿。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这类基础学科,今年招生计划直接砍了三分之一。反倒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热门方向,虽然专业名称还在,但很多学校都改成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我表弟去年报的计算机专业,结果入学后发现课程设置里多了不少企业实训课,导师我就直接说:"现在纯学术型培养吃不开了"。

再说非全这边的大扩招。最让我吃惊的是MEM(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去年全国只有56个招生点,今年直接翻倍到112个。跟某高校招生办的老师聊过,他们大实话是:"现在企业高管来镀金的越来越多,学费能收到8-12万,比全日制翻两番"。不过要注意,像EMBA这种动辄三四十万学费的专业,今年反而收紧了口子,申请材料里明确要求8年以上管理经验。

给今年准备考研的同学们三点实在建议:第一,应届生要是冲着考公考编去的,死磕那几个剩下的全日制教育学、法学专业;第二,工作三年以上的,建议重点看看非全的MPA(公共管理硕士)和MPAcc(会计专硕),很多单位现在都认这个;第三,家里没矿的千万别碰中外合办项目,说是免联考,对了拿的证可能根本过不了留服认证。

亲情提示三类考生要特别小心:一是本科专业冷门想跨考的,今年很多学校明确限制跨专业报考;二是英语四级没过的,现在连非全都开始卡这个门槛了;三是打算辞职脱产备考的,现在全日制缩招这么厉害,风险实在太大了。

2024考研必看:全日制专业少得可怜,非全新增28个!这3类考生慎选

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率低的专业有哪些?这5个慎选

一、哲学类:思考人生,但现实很骨感

哲学研究生学的是逻辑思辨、伦理学这些高大上的内容,听起来挺有深度。但说白了,社会上专门招“哲学家”的岗位几乎为零。除了高校教师、科研机构这类门槛极高的方向,大部分毕业生只能考公、考编,或者转行做文案、行政。

某985高校哲学硕士生小张吐槽:“招聘会上连‘哲学’俩字都见不着,HR一听专业直接摇头。”除非家里有矿,或者铁了心走学术路,否则慎选。

二、历史学:研究过去,难闯当下

历史学研究生天天和古籍、文物打交道,专业门槛高,就业面却窄得可怜。博物馆、档案馆岗位少得抢破头,中小学历史老师编制竞争激烈,一线城市甚至要求“博士起步”。

更扎心的是,很多企业压根不知道历史专业能干啥。有同学自嘲:“毕业即失业,对了去教培机构教语文了。”

三、艺术理论类:理想丰满,现实残酷

学艺术史论、美术理论的研究生,听起来文艺范儿十足,实际就业却很尴尬。画廊、策展岗位需求少,且更看重人脉资源;高校教职卷到飞起,没海外背景难出头。

一位美院毕业生透露:“同班一半人转行做自媒体,剩下的在考教师资格证。”除非家里有行业资源支撑,否则慎重入坑。

四、生物学:实验室里的“搬砖工”

生物学研究生天天泡实验室,发论文容易,找工作难。制药公司、生物科技企业听起来对口,但实际更爱招化工、医药专业的。一线城市研发岗要求博士,普通硕士只能做销售或质检。

更现实的是,行业薪资普遍偏低。有网友算过账:“硕士毕业月薪6000,不如本科同学转行做码农赚得多。”

五、心理学:听起来热门,实际冷门

影视剧带火了心理学,但现实中的就业市场完全两码事。心理咨询师需要长期积累案例和经验,前期收入低到怀疑人生;高校心理老师岗位少,企业EAP(员工帮助计划)岗位更倾向招有经验的职场老手。

一位211心理学硕士坦言:“班里30人,只有2个进了学校当辅导员,其他人全转行做HR、销售了。”

选专业不能光看“兴趣”,还得琢磨市场需不需要。以上5个专业,要么就业岗位稀缺,要么行业门槛过高。如果非要选,建议提前规划副业技能,或者做好“跨行突围”的心理准备。毕竟,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别让学历成了负担。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