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学历和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但实际使用中是否能“当全日制用”,要看具体场景。体制内考公、评职称大多认可;部分企业招聘有隐性偏好;考研读博基本没差别。某国企职员说“他的非全日制硕士在评职称时,和全日制同事加分一样,升职也没被区别对待”。
多数岗位完全认可。某考生用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报考省考,“岗位要求‘硕士以上’,资格审核顺利通过,笔试面试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起竞争,最终录取,组织部说‘只要学信网可查就认’”。
少数岗位明确要全日制。某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岗位,“备注‘仅限全日制研究生’,某非全日制考生符合条件却报不了,负责人说‘这是上级部门定的,我们也没办法’”。
基层单位更宽松。某县事业单位招聘,“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一起考,某考生总分第一被录用,局长说‘县里缺人才,不纠结全日制与否,能干活就行’”。
私企更看重实际能力。某互联网公司招聘运营岗,“某非全日制考生凭‘3年用户增长经验’被录用,薪资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HR说‘我们看案例比看学历形式多’”。
大厂有隐性偏好。某头部车企招聘研发岗,“某非全日制考生笔试第一,面试时HR问‘为什么没读全日制’,虽然后来录用了,但同期全日制研究生起薪高500元”。
中小型企业基本无差别。某制造业公司,“某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同时入职,做同样的工作,年终奖根据业绩发,没因学历形式不一样”。
体制内评职称完全认可。某高校讲师,“用非全日制博士学历评副教授,材料审核和全日制博士一起通过,评审专家说‘我们看成果,不看学习形式’,顺利评上”。
企业升职看能力不看形式。某销售公司,“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凭‘年销1亿’的业绩,和全日制研究生同事一起升为区域经理,老板在会上说‘能赚钱的就是好学历’”。
部分单位有“学历门槛”但可通融。某国企晋升部门经理,“要求‘硕士以上’,某非全日制员工符合条件,提交了3个项目成果补充材料,最终通过,比全日制同事早半年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