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申请国外双硕士“躲雷”攻略,免联考MBA/EMBA学费清单
有朋友问我,"工作三年了想提升学历,能不能同时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和硕士?"作为“老江湖”,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件事。去年我成功申请了英国华威大学的在职MBA和澳洲纽卡斯尔大学的项目管理硕士,整个过程踩过不少坑,也个人觉得出很多实用经验。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申请条件。以热门的免联考MBA/EMBA为例,基本要求是本科毕业满3年+管理工作经验。但不同学校有特殊政策,比如西班牙EU商学院的MBA支持大专学历申请,法国诺欧商学院对工作年限要求更灵活。这里要提醒的是,千万别被"免语言成绩"的宣传忽悠,像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虽然不强制雅思,但全英文授课对职场人来说并不轻松。
申请过程中有三个大坑要避开,第一是认证问题,一定要确认学校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的白名单里;第二是课程安排,建议选有中文助教的混合制课程;第三是隐形收费,某意大利院校宣传学费15万,实际加上论文指导费要20万出头。我当时对比了8所院校,发现英国奇切斯特大学的MBA性价比最高,18万包论文答辩,还送剑桥游学项目。
费用方面给大家列个清单,
1. 英国院校,15-25万/年(含注册费)
2. 澳洲院校,12-18万/年
3. 东南亚院校,8-15万全程
4. 欧洲院校,10-20万(部分含住宿)
特别要注意的是,MEM(工程管理硕士)比MBA便宜3-5万,MPA(公共管理硕士)对体制内朋友更实用。
时间规划要把握两个关键节点,春季班3月前截止申请,秋季班最晚到7月底。建议提前半年准备材料,工作证明要找HR盖骑缝章,推荐信最好找合作过的客户写。我当时的申请时间线是,1月选校,3月备材料,5月面试,7月拿offer,整个过程刚好半年。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在职读双硕士没想象中难,关键要找对方法。比如我每周固定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学习,用钉钉同步所有课程表。现在很多学校支持线上考试,像马来西亚世纪学院的期末考直接用学习通就能完成。
在职读研如何平衡工作与学习?这些时间管理技巧超实用
一、把计划刻进DNA里
别小看写计划这个动作。每天睡前花5分钟列第二天的待办清单,用红笔圈出必须完成的"生死线任务"。比如周三前必须交开题报告,周五前得做完项目进度表。周计划更要贴在显眼处,冰箱门、电脑桌面都是好地方。有个小窍门,把工作和学习任务按"紧急重要四象限"分类,优先处理既紧急又重要的,你会发现很多事其实可以往后挪。
二、偷时间的三大黄金档
1. 通勤路上别闲着,地铁公交上戴耳机听专业课程音频,开车族可以听重点知识讲解。有个朋友靠每天单程40分钟的地铁时间,两个月啃完了整本专业书。
2. 午休挤半小时,别跟着同事刷短视频,找个安静角落背单词或整理笔记。带块隔音耳塞,20分钟就能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3. 等人等车别发呆,手机里存好电子版资料,医院排队、等客户时随时翻两页。积少成多,这些零碎时间每月能多出十几个小时。
三、学会"聪明学习法"
别当老黄牛埋头苦读。专业课先看目录和章节小结,直接抓住核心框架;英语备考重点突破高频考点,别在生僻词上死磕。善用番茄工作法,学25分钟休息5分钟,效率比连续死扛两小时高得多。有个狠招,把手机调成专注模式,只留通讯和学习软件,物理隔绝干扰源。
四、给生活做减法
推掉不必要的饭局,暂时退出闲聊群。跟家人打好招呼,固定周三周五晚上雷打不动是学习时间。家务活用"并联思维",洗衣机转着的时候擦地,炖汤的功夫背概念。衣服别天天换洗,攒两三天用洗衣机一次解决,省下的时间够听两节网课。
五、身体才是本钱
见过太多人前期拼命熬夜,后期身体垮掉耽误进度。保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运动,散步跳绳都行。准备点坚果、燕麦棒放在手边,避免饿着肚子学习效率低。实在困得不行就定20分钟闹钟眯会儿,强撑着眼皮打架也学不进去。
六、借力打力巧用工具
石墨文档同步记笔记,手机电脑随时能看;讯飞语记把突然想到的论文灵感秒转文字;Forest种树软件治手机依赖症特管用。还有个神器是语音转文字APP,洗碗做饭时口述论文草稿,自动生成文字初稿。
七、跟单位打好"明牌"
别藏着掖着要读研的事。提前跟直属领导沟通,说明不会耽误工作。主动承诺把重要工作排在非上课时段,必要时用调休补工作时间。有同事读研时跟公司签了协议,承诺毕业后继续服务三年,换来了弹性工作制。
记住,在职读研就像跑马拉松,比的是耐力不是冲刺。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后回头看,那些挤出来的零碎时间早就垒成了知识高楼。最重要的是别跟自己较劲,偶尔任务没完成也别焦虑,调整节奏重新出发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