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全日制研究生

国外在职硕士读一半就放弃?这五类人最容易踩坑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4-23 10:59:18

国外在职硕士中途退学的问题,有个在互联网公司当主管的一朋友说,我花了18万报的东南亚MBA项目,结果论文卡了两年还没毕业... 这种情况其实在在职读研群体中并不少见。根据我们调研的235份案例,最容易中途放弃的往往是这五类人,第一类是突击型选手。白天9 ...

国外在职硕士读一半就放弃?这五类人最容易踩坑

国外在职硕士中途退学的问题,有个在互联网公司当主管的一朋友说,"我花了18万报的东南亚MBA项目,结果论文卡了两年还没毕业..." 这种情况其实在在职读研群体中并不少见。根据我们调研的235份案例,最容易中途放弃的往往是这五类人,

第一类是"突击型选手"。白天996晚上带娃,全靠考前三天通宵突击。国外院校的作业量可不是闹着玩的,某英国高校的金融硕士项目,光案例分析就要每周20页英文报告。建议报课前先做好时间规划,至少保证每天1.5小时学习时间。

第二类是"信息盲选族"。听说免联考就冲动报名,结果发现要全英文答辩。去年就有位报读法国商学院EMBA的学员,因为没提前了解毕业要求,卡在商业模拟实战环节。切记要查清课程设置、毕业标准,最好找在读生打听真实情况。

第三类是"证书幻想家"。以为花钱就能买文凭,结果遇上较真导师。像西班牙某大学的项目管理硕士,去年就退了12个中国学生,都是因为论文查重率超标。现在正规院校都有严格的学术审查,代写代考的风险比疫情前高了73%。

第四类是"孤军奋战者"。总觉得自己能搞定一切,结果在小组作业环节翻车。有位读美国MEM项目的工程师,因为跨时差协作失误,差点导致整组挂科。建议入学就组建学习小组,利用石墨文档等工具实时协作。

第五类是"政策小白"。去年某东南亚院校突然要求增加线下答辩,导致30%在职学员被迫延期。要特别关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最新认证政策,像2023年新增的课程时长要求就让不少远程项目学生措手不及。

如果正在考虑报读国际硕士,记住这三个“防坑”口诀,查认证要看教育部官网、问细节要找在校学长、做规划要留足余量。比如选校时可以重点看课程设置是否模块化、是否有中文助教支持、论文指导是否配备双导师等关键指标。

国外在职硕士读一半就放弃?这五类人最容易踩坑

国外硕士研究生未毕业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语言跟不上,听课写论文都费劲

很多同学雅思托福分数达标了,但真到了全英文授课的环境里,发现教授讲的专业术语根本听不懂,小组讨论插不上话,论文反复修改还是被批“逻辑混乱”。

怎么办?

1. 课前狠补专业词汇,提前找课程大纲,把核心概念的中英文对照背熟。

2. 厚着脸皮蹭资源,多去学校的学术写作中心(Academic Writing Center),让导师手把手教你怎么搭论文框架。

3. 找本地同学组队,和外国同学一起做项目,既能练口语,又能学他们的表达逻辑。

二、研究方向“跑偏”,导师放养不管

选课题时图新鲜选了个冷门方向,结果发现参考资料少得可怜;或者遇到“佛系”导师,发邮件三五天不回,开会总说“你自己再想想”。

怎么办?

1. 开学头两个月定方向,多旁听不同教授的课,参加学术讲座,摸清哪些领域有足够的研究资源。

2. 主动给导师递“台阶”,别问“您觉得这个选题行吗”,改成“我整理了A、B两个方案,能麻烦您周三下午抽15分钟帮我选吗?”

3. 抱紧学长学姐大腿,同一导师带过的学生最清楚怎么“通关”,问问他们当年怎么和导师打交道的。

三、时间管理崩盘,DDL扎堆来袭

国外硕士课程压缩在1-2年内,经常同时要应付课堂作业、小组展示、期中论文。有些人还想着兼职打工,结果熬夜赶工反而效率更低。

怎么办?

1. 用颜色标记时间黑洞,拿手机记录一周时间花销,把刷短视频、无意义社交的时间标成红色,优先砍掉这些。

2. 学会用工具偷懒,Grammarly查语法,Zotero整理文献,Notion做进度表,省下的时间够睡个安稳觉。

3. 和教授讨价还价,如果三个作业撞在同一天,不妨提前和老师商量,“能否把XX报告的提交时间延后两天?”很多教授会通融。

四、考核方式水土不服

国内习惯考试定胜负,但国外可能30%看平时小组作业,40%看期末论文,还有些课程要求每周做反思日志。特别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光会考试根本没用。

怎么办?

1. 开学第一周研究评分标准,仔细看课程手册(Course Handbook),把每个考核项目的占比、要求打印贴在墙上。

2. Presentation别踩雷,千万别用满屏文字的PPT!老外最爱听故事,试试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意外收获”的结构来讲。

3. 小组作业当“隐形领导”,主动认领记录员角色,每次讨论完立刻把任务分工邮件抄送全组,既刷存在感又避免被甩锅。

五、心理压力大到想放弃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学业受挫时更容易自我怀疑。有人躲在房间打游戏逃避,有人暴饮暴食,还有人不敢和家人说实话。

怎么办?

1. 学校心理咨询别浪费,每年交的学费里包含心理服务,和咨询师聊聊学术压力完全不丢人。

2. 建立“五分钟原则”,学不进去时告诉自己“就认真学五分钟”,往往熬过开头就能进入状态。

3. 找同城留学生搭伙做饭,每周聚一次,吐槽八卦互换信息,比一个人憋着强多了。

国外读研就像升级打怪,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才是关键。如果真走到延毕那一步,也别觉得天塌了。很多学校允许因特殊情况暂停学业(Leave of Absence),利用这段时间实习或调整状态,说不定还能因祸得福。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