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读非全必看:这六类人最容易踩坑,尤其MBA/MPA考生
收到很多咨询:"在外省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现实吗?"作为“上岸人”,掏心窝子说句实话:跨省读非全确实能实现,但以下六类人真的要慎重考虑:
第一类:单位卡落户政策的
很多朋友冲着上海、北京的高校去,结果发现当地要求"非全必须回原籍落户"。去年有个学员报读某985的MPAcc,毕业才发现上海不接收非全落户,白白浪费三年时间。
第二类:周末上课的上班族
像武汉大学MEM周末班,要求每月两个周六日到校。从广州飞武汉,往返机票800+,加上住宿费,每月额外支出2000元起。有位做项目经理的学员,坚持半年后实在扛不住经济压力退学了。
第三类:单位不认外省高校的
山东某国企HR明确说:"我们只认本省211的非全文凭"。有位报读浙江大学MTA的学员,对了发现评职称时单位不认外省证书,肠子都悔青了。
第四类:拖家带口的宝妈宝爸
南京大学MPA周末班有位女学员,孩子刚满1岁。每次上课要老公请假带娃,夫妻俩为这事吵了不下十次,说一千,道一万不得不申请休学。
第五类:指望混文凭的
现在高校抓考勤越来越严。西南财经大学MPAcc要求出勤率80%以上,去年有6个外地学员因缺勤被取消考试资格。有位做会计的学员吐槽:"早知道要这么折腾,当初就不省那2万报本地学校了。"
第六类:想拿人才补贴的
深圳人才补贴明确要求"非全需本地高校毕业"。去年有学员读完中山大学MBA,发现拿不到每月2000元的租房补贴,里外里亏了十几万。
给跨省读非全的朋友三个建议:
1. 先打12345问清本地人才政策
2. 提前半年联系导师确认上课方式
3. 备好每月2000元交通住宿基金
别忘了MBA/MPA考生:这两个专业跨省就读率最高,但退学率也高达37%。建议优先考虑高铁2小时内的院校,比如长三角地区的可以看看苏州大学,珠三角的考虑暨南大学。
非全日制研究生跨省就读的三大现实困境
一、时间掰成八瓣儿用,身体扛不住
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课时间大多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这对本地学生来说还能应付,但跨省的同学就遭罪了。比如在深圳工作却报考北京高校的学生,每周五下班就得赶高铁或红眼航班,周日晚上再披星戴月往回飞。有个朋友吐槽:“每次上课都像打仗,周五晚上到北京直奔青旅,第二天睁眼就是8小时连堂课,周日下午讲完对了一页PPT就得拎包往机场冲。”
这种“空中飞人”模式坚持一两个月还行,时间一长身体根本吃不消。更麻烦的是,遇到公司临时加班或家里有事,想请假都难——来回一趟成本太高,落下一节课可能就跟不上进度。
二、钱包比脸还干净,隐形开销吓一跳
很多人以为读非全最大的开支是学费,其实跨省产生的附加费用才是“隐形杀手”。以中东部地区为例,每月往返高铁费至少1500元,加上学校周边的快捷酒店(约200元/晚),单月交通住宿就要砸进去3000元。这还是保守估计,要是赶上节假日机票涨价,分分钟超支。
更现实的是,很多高校规定非全学生不提供宿舍,有些热门城市的校区周边短租房价格能赶上日租房。有位在杭州工作的女生分享:“我在上海读研时试过拼房,结果遇到室友半夜开麦打游戏,后来宁愿多花500块住单间。”跨省上课意味着周末没法兼职赚外快,里外里又少了一笔收入。
三、人在他乡像浮萍,归属感成奢侈品
跨省读书最难熬的不是体力消耗,而是心理上的孤独感。本地同学下课就能回家,外地学生却要面对空荡荡的酒店房间。食堂吃不到家乡味,生病了得自己买药,遇到小组作业时还常被默认“反正你待两天就走”。有位从哈尔滨到广州读书的男生说:“有次台风天困在学校,看着班级群里大家互相提醒注意安全,但没人知道我还在教学楼里等雨停。”
这种疏离感甚至会延续到毕业后。由于平时和导师、同学接触时间少,很多跨省学生发现,自己既难融入学校的学术圈子,又和当地职场资源接不上轨,对了拿到的可能真的只是一纸文凭。
说到底,跨省读非全就像升级打怪,需要提前算好时间账、经济账和情感账。那些说走就走的勇气固然可贵,但真正能把这条路走通的人,往往早把通勤方案精确到分钟,把开销记满整个Excel表,甚至练就了在高铁上补觉、在候机厅改PPT的“神技能”。如果这些准备还没做好,或许该再掂量掂量——毕竟读书是为了更好生活,别让求学路变成煎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