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读研必看:非全/同等学力申硕五所“躲坑”院校,学费对比全公开
一同事在同学聚会上发现,身边已经有6个同事悄悄报读了非全日制研究生。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在职读研的门道,特别是2024年想报非全、同等学力申硕的朋友,这三类院校千万要绕着走!
先说重点中的重点:今年报考非全要认准"双证"院校。像北京某985的MEM专业,去年学费从12万涨到18万,但毕业证和学位证齐全;而某中部地区的"单证班"看似便宜,实际就业时根本不认。给大家列个最新学费单子:
华东地区MBA:18-35万(复旦最贵)
华北地区MPA:7-15万(清华13万起)
华南地区MEM:9-20万(中大16万)
特别注意这三种坑人院校:
1. 招生简章写着"弹性学制"却要延毕的
2. 承诺"100%“抱过”"的野鸡大学
3. 突然新增设专业的二三本院校
说到同等学力申硕,今年政策有新变化。北上广的院校开始卡本科毕业年限了,像上海财经的MAud专业,现在要求本科毕业满3年才能申硕。不过有个好消息是,武汉、成都等地部分院校还保留着"先入学后考试"的政策。
关于免联考项目,重点看这三点:
1. 必须能在涉外监管网查到备案
2. 课程设置要有1/3以上的外教授课
3. 毕业典礼是否在海外本部举办
说一千,道一万给在职朋友的建议:如果单位承认单证,同等学力申硕性价比最高;要考编评职称还是选非全双证。千万别信"不用上课保毕业"的机构,去年就有同事被这种骗局坑了8万块。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哪种更适合在职人员?
老王在国企干了八年,想提升学历评职称。同事小李去年读了非全的研究生,另一个朋友张姐却选了同等学力申硕。老王犯难了:这俩到底有啥区别?哪个更适合咱普通打工人?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
一、入学门槛:先考试还是先上课?
非全日制研究生得先过"考研"这关。去年全国统考报名人数474万,非全考生占了三成多。和应届生考全日制用同一套卷子,分数线也基本一致。英语、政治、专业课一门不少,不少上班族白天忙完工作,晚上还得熬夜刷题。
同等学力申硕则是"宽进严出"。大专学历就能报名研修班,先上课修学分。等课程学完了,再参加5月统考。英语和学科综合两门课,60分及格制,还能保留四年成绩。去年有个做会计的学员,考了三次英语终于过了,照样能申硕。
二、时间成本怎么算?
朋友小李读的某985高校MBA非全,每周六日全天上课,暑假还要集中授课。三年下来,光路上就要花800多小时。去年他们班有两个人因为频繁出差,差点没修够学分。
而张姐报的同等学力课程,平时晚上上网课,直播没赶上还能看回放。她去年带孩子住院两周,用手机刷完了落下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从报名到拿证,总共用了两年半。
三、证书含金量对比
非全毕业拿的是学历证+学位证,学信网可查。去年某央企招聘明确写着"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或非全硕士"。但有些私企HR确实存在偏见,有个做IT的朋友简历上写非全硕士,面试时被追问是不是"花钱买的"。
同等学力只有硕士学位证,没有学历证明。但体制内评职称够用,去年我们本地教师职称评审,明确写明"硕士学位(含同等学力)"。有个中学老师用这个证评上了高级职称,每月工资涨了900多。
四、经济账要算清楚
某211高校的工程管理非全硕士,三年学费12万起步,加上周末往返交通、住宿,总花费近15万。而本地高校的同等学力项目,全程费用大概3-5万。不过要注意,有些机构额外收取论文指导费、答辩费,报名前要问清明细。
五、适合人群画像
建议选非全的三种情况:
1. 单位明确要求研究生学历
2. 未来可能考公考编
3. 需要应届生身份落户
建议选同等学力的三种情况:
1. 单纯为了评职称加薪
2. 本科学历有缺陷需要补救
3. 学习基础薄弱但急需硕士学位
去年有个开餐馆的老板,为了申请行业资质选了同等学力。他说:"我就需要个硕士头衔撑门面,真让我去考研,那得把生意都耽误了。"
说到底,选哪种得看个人需求。要是单位卡学历,或者打算换工作,非全的"双证"更稳妥。如果纯粹为了提升职场竞争力,又不想耽误挣钱,同等学力可能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就像买衣服,合不合身只有自己知道,关键看你要解决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