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在职读研鄙视链底端?这五类非全硕士千万别碰!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11 13:55:44

在职读研鄙视链底端?这五类非全硕士千万别碰!

两年总有人说"非全硕士就是花钱买证",但真相远比想象的复杂。作为从业5年的在职教育规划师,我见过太多人在这条路上踩坑。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最容易沦为"水硕"的非全项目,手把手教大家避开雷区。

第一类要当心的是"免联考双证班"。去年有位学员报了个金融方向的国际MBA,号称不用考试直接拿学位,结果发现认证时卡在留服中心的出入境记录上。这类项目往往通过短期出境混学分,教育部新规出台后,80%的这类证书都成了废纸。

第二类坑货是"“抱过”班"的MPAcc。某机构承诺会计专硕保录取,结果收了8万辅导费后,学员发现所谓的"“抱过”"只是帮忙代报名。这里提醒大家:管理类联考国家线每年波动不超过5分,凡是承诺“抱过”的一律是骗子。

第三类要警惕的是"校企合作"的MEM项目。去年某985高校的工程管理硕士被曝与培训机构合作招生,学生毕业发现学位证编号查不到。教大家个窍门:正规院校官网的招生简章都会注明"非全日制"字样,学费都是对公转账。

第四类重灾区是"同等学力申硕“抱过”"。有位学员花6万报了某校法学硕士,结果5年都没通过统考。记住:同等学力申硕必须先通过5月统考才能申请学位,那些说先入学后考试的都是在玩文字游戏。

第五类要远离的是"EMBA总裁班"。某商学院打着"扩大朋友圈子"旗号招生,实际就是组织酒会沙龙。真正有价值的EMBA项目,官网都会公示校友企业名单,学费普遍在26万以上,课程包含企业参访等实战环节。

别忘了2025级考生:教育部新规要求非全硕士原则上只招收在职定向生,报名时必须要提交单位盖章的定向协议。帮学员整理了一份《全国非全硕士真实通过率榜单》,发现北京某211高校的MPA专业,实际毕业率只有63%,挂科最多的居然是英语课。

建议大家在选择时重点看三点:一看学信网能否查到往届生学籍;二看上课是否真的线上线下结合(纯网课的要当心);三看毕业论文要求(正规项目都要查重+盲审)。千万别信"全程托管"的鬼话,现在教育部查得严,混日子的迟早要被清退。

在职读研鄙视链底端?这五类非全硕士千万别碰!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一览表:这些院校悄悄涨价了

一、这些院校学费涨得最明显

1. 北上广地区:涨幅普遍在10%-20%

北京某985高校的管理类非全硕士(比如MBA),去年学费还是15万,今年直接跳到18万;上海某重点高校的金融专硕,学费从12万涨到14.5万。广州一所211高校的教育硕士,学费也从3.6万/年调整到4.2万/年。一线城市院校的学费涨幅普遍偏高,尤其是经管、法律等热门专业。

2. 新一线城市:部分专业跟风上涨

杭州、南京、武汉等地的高校也有动作。比如杭州某高校的计算机非全硕士,学费从2.8万/年涨到3.3万/年;南京一所理工类院校的工程管理硕士(MEM),学费涨了8千元。虽然涨幅比不上一线城市,但对普通工薪族来说压力也不小。

3. 冷门专业“低调”涨价

除了热门专业,一些冷门专业也悄悄调整了学费。比如某农林类院校的农业推广硕士,学费从2万涨到2.4万;师范类院校的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费每年增加2千元左右。虽然涨得不多,但这类专业本身报考人数少,学费上涨可能影响招生。

二、为什么学费说涨就涨?

1. 成本压力:学校也得“过日子”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学成本并不低。很多课程需要周末单独排课,聘请行业导师,甚至安排实践项目。加上近几年物价上涨,学校硬件维护、师资待遇等开支增加,学费上调算是无奈之举。

2. 供需关系:热门专业不愁没人报

比如MBA、金融、法律这些专业,本身市场需求大,报考人数多,学校有涨价的底气。尤其是一些名校,即便学费涨了,报名的人依然挤破头,学校自然乐得“随行就市”。

3. 政策导向:非全和全日制的“平权”趋势

近几年政策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在培养质量上要同等标准。部分院校为了提高非全的含金量,增加了课程难度和 实操部分,成本上去了,学费也跟着涨。

三、学费涨了,还要不要读?

1. 先算“经济账”:投资回报率是关键

如果读非全是为了升职加薪,或者转行到高薪领域,比如IT、金融,那么即便学费涨了,长远看可能还是划算。但如果是单纯为了拿证,或者行业对学历要求不高,建议慎重考虑。

2. 多关注“性价比”高的院校

一些双非院校或地方高校的非全项目,学费涨幅较小,甚至维持原价。比如中部某省属高校的会计硕士,学费仍为2.8万/年,比同省的211院校便宜近一半。如果对学校牌子要求不高,这类院校更划算。

3. 争取单位补贴或奖学金

不少国企、事业单位会给员工报销部分学费,有些民企也有教育基金。报考前可以打听清楚单位的政策。另外,部分院校为非全学生设立了奖学金,比如成绩前10%的学生可减免20%学费。

四、2023年部分院校学费对比表(仅供参考)

院校类型 专业 2022年学费(全程) 2023年学费(全程) 涨幅
985高校 MBA 15万元 18万元 20%
211高校 金融专硕 12万元 14.5万元 21%
省属重点 计算机硕士 5.6万元 6.6万元 18%
师范类院校 学科教学(语文) 3万元 3.3万元 10%

(注:数据来源于各院校官网,具体以最新招生简章为准。)

五、给准考生的几点提醒

1. 盯紧官网更新:每年6-8月是各校发布新简章的高峰期,一定要及时查看目标院校的学费变动。

2. 横向对比同类院校:比如同城同专业的不同学校,可能差价好几万,多查多问能省不少钱。

3. 别光看学费,留意隐性成本:比如有些学校要求每月集中上课,异地考生的交通、住宿费也是一笔开支。

学费涨了固然让人头疼,但更重要的是想清楚读研的目的。如果确实需要这块“跳板”,该冲还得冲;如果只是跟风,不妨再掂量掂量。毕竟,时间和钱花出去,总得听个响儿才行。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