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和定向研究生的区别主要在就业限制、档案管理、学费与奖助这几方面。非定向研究生毕业后能自由找工作,档案会转到学校,学费通常自己承担但可能有奖助学金;定向研究生入学前就确定了就业单位,毕业后得去该单位工作,档案不转,学费可能由单位承担,奖助学金较少。
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毕业时没有就业限制,可以自主选择任何单位就业。学校会发放就业报到证,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享受正常的就业流程。比如你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既可以去互联网公司,也能考公务员,或者进国企,完全看自己的意愿。
定向研究生则在入学前就要和学校、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规定毕业后必须到该单位工作一定年限。比如有些医院会委托培养定向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医院工作5年以上,期间不能随意跳槽到其他单位。
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的档案需要转到学校统一管理。入学时要把个人档案从原单位或人才市场调到学校,毕业时学校会根据你的就业情况,将档案转到新的用人单位或人才市场。如果是外地学生,符合条件的还能把户口迁到学校集体户。
定向研究生的档案不用转到学校,仍由原单位或户籍地人才市场保管。户口也保持不变,学校不会接收定向生的户口迁移申请。这对在职人员来说比较方便,不用来回调动档案和户口。
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的学费通常需要自己支付,不同专业学费不同,一般每年几千到几万不等。但学校会设有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项目,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比如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拿到学业奖学金,家庭困难的学生能申请助学贷款。
定向研究生的学费大多由用人单位承担,学生自己不用掏钱或者只出一小部分。不过因为有单位资助,定向生通常不能申请学校的奖助学金,只有少数特殊项目除外。比如某国企定向培养的研究生,学费全由企业支付,但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再领学校的奖学金。
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入学前不需要签订额外协议,和学校的关系比较简单,只要按要求完成录取手续、缴纳学费、转档案就行。开学时和其他非定向生一起报到,办理入学手续。
定向研究生必须在入学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协议里会明确毕业后的工作单位、服务年限、学费承担方式等内容。这份协议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签字盖章,少了这个步骤就没法办理入学。比如某事业单位定向培养的学生,开学时必须提交签好的协议,否则学校不会给办理注册。
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更适合想提升学历后换工作的人。比如在小公司工作几年,想通过读研进入大厂的人,选择非定向就能在毕业后自由投递简历,不受原单位限制。
定向研究生更适合想稳定工作的在职人员。比如在公立医院工作的护士,单位有定向培养名额,读完研后回原单位能升职加薪,还不用自己花钱,这种情况选定向就很合适。
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没有违约的说法,因为毕业后就业自由,只要按正常流程毕业、就业就行,不用承担任何违约责任。就算毕业后暂时没找到工作,学校也会保留一段时间的就业派遣资格。
定向研究生如果毕业后不去协议规定的单位工作,或者没满服务年限就离职,就属于违约。这时需要退还单位支付的学费,可能还要支付违约金,具体金额在协议里会写清楚。有些单位还会在协议里规定,违约记录会放入个人档案,影响以后的就业和信用。
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和全日制学生一样参与课程学习、考试、论文答辩等环节。学校会对他们的考勤、成绩进行严格管理,达不到要求可能影响毕业。
定向研究生因为大多是在职学习,学校会适当放宽管理。比如有些课程可以申请线上学习,考勤要求没那么严格,但核心课程和论文答辩的标准和非定向生一样,必须达到学校的要求才能毕业。
非全日制非定向和定向研究生毕业后拿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是一样的,上面不会标注“定向”或“非定向”字样,只注明“非全日制”学习形式。在社会认可度上没有区别,都能用于升职加薪、考博、评职称等。
比如两个人同时从某大学MBA专业毕业,一个是定向生,一个是非定向生,他们的毕业证完全相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会因为这个区别而区别对待。
报考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时,在研招网报名系统里“报考类别”要选“非定向就业”,报名后和其他考生一样参加初试、复试,录取后按学校要求办理入学手续就行。
报考定向研究生时,“报考类别”要选“定向就业”,并且在复试通过后需要及时和用人单位、学校沟通,签订定向协议,否则可能影响录取。有些单位还会要求考生在报考前先获得单位的推荐名额。
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如果是辞职读研,学习期间没有工作单位,社保和公积金需要自己缴纳或者暂停。如果是在职读研,原单位继续缴纳,学校不会干涉。
定向研究生因为一直和用人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社保和公积金由单位正常缴纳,和没读研时一样。比如某企业的定向生,学习期间工资照发,社保公积金正常缴纳,只是工作时间会调整为半工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