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研究生哪年有的?在职/非全/同等学力申硕起源时间全整理
老有同学问我:"咱们国家最早的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是哪年开始的?"今天我就把这事儿掰扯清楚,顺带讲讲在职研、非全这些项目的起源时间,看完这篇你就成半个专家了。
废话不多说: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正式诞生在1978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首先是3月份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接着10月份中科院开始招研究生,12月份恢复高考后首批研究生入学考试正式启动。当年全国总共录取了10708名研究生,这个数字放在现在可能不够一个重点大学的招生量,但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可能有同学要问了:"那在职研究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得说到1983年,教育部批准了《关于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暂行办法》,这才有了咱们现在说的同等学力申硕的雏形。不过真正形成完整体系的还是在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的制度。
说到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个就更新了。2016年教育部发文,把原来的在职研究生联考并入全国统考,这才有了现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很多机构会把非全和以前的在职研究生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在培养方式、证书效力上都有区别。
至于MBA、MPA这些专业硕士,最早要追溯到1991年。当时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了9所高校试点培养MBA,包括人民大学、清华这些顶尖高校。MEM、MPAcc这些项目就更晚些,基本都是2000年以后才陆续开设的。
现在大家报考时要注意:不同培养方式的毕业证书确实有区别。全日制研究生拿的是学历证+学位证双证,非全研究生同样有双证但会标注学习方式,同等学力申硕只有学位证。这里要我强调一点想考编的同学,有些事业单位招聘确实会要求"全日制学历",报考前务必确认清楚。
对了给准备考研的同学提个醒:不要盲目跟风选择学习方式。脱产读全日制确实系统性强,但要是工作稳定想提升学历,非全或同等学力申硕可能更合适。记住,没有最好的培养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考研必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三大核心区别
每年考研季,都有不少同学纠结:到底选全日制还是在职读研?这两种学习方式看着差不多,实际上从报名到毕业,差别可大了去了!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把最关键的三点区别掰开了说清楚。
一、学习时间:脱产VS不脱产
全日制研究生就像"回炉重造",周一到周五全天候在校学习。举个真实例子,去年考上某985高校的小王,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实验室,晚上10点才回宿舍,寒暑假还得跟着导师做项目。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刚毕业的应届生,或者暂时不着急工作的人。
非全日制就灵活多了,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上课。认识个在银行工作的李姐,她去年报了本地高校的金融专硕,每周六去学校听课,平时照常上班带娃。这种"工作+读书"两不误的方式,特别受职场人的欢迎。
二、证书字样:一字之差见真章
从2017年开始,国家明确规定两种研究生都是双证(毕业证+学位证)。但仔细看会发现,非全的毕业证上会标注"非全日制"字样。去年有个朋友考公务员就遇到过这事,虽然招考条件没限制,但用人单位看到这个标注时,专门打电话核实了他的上课情况。
不过也别太担心这个标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认可非全学历。像国企、学校这些单位,评职称时两种学历都是同等对待的。
三、适合人群:没有好坏只有合不合适
应届生建议优先考虑全日制。去年带过个三战考生,前两次都报的非全,结果复习总被工作打断,第三次改报全日制才上岸。全日制能提供完整的校园环境,还能争取奖学金、参加学术会议,这些资源对刚毕业的年轻人特别重要。
已经有稳定工作的人,非全可能是更优解。认识个中学老师,工作五年后考了教育硕士非全,既保住了编制,又用学的新教法拿了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这种"现学现用"的效果,往往比脱产读书更实在。
学费方面要特别注意,非全普遍比全日制贵。比如某重点大学的MBA专业,全日制两年8万,非全要12万起步。住宿也是实际问题,绝大多数高校不给非全学生提供宿舍,外地考生得自己解决租房问题。
考研选哪种方式,关键看你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刚毕业没负担的,建议冲全日制;已经在职场站稳脚跟的,非全能让你工作学历两不误。千万别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