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研究生选专业必看:这8个坑千万别踩!附学费一览表
不少在职朋友私信问我非全日制研究生选专业的事儿,今天一同事就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先说个扎心的事实——去年光北京地区就有37%的非全考生因为选错专业白忙活一年,这里面至少有3个雷区你绝对想不到。
先说说最常见的5大误区:
1. 以为MBA学费都差不多(实际上北大光华MBA比首经贸贵4倍)
2. 跟风报热门专业(去年MPAcc报录比13:1,MLIS才4:1)
3. 只看985不看专业实力(比如华科的MEM比某些985强得多)
4. 忽视上课时间安排(某高校EMBA要求每月集中8天)
5. 漏看附加条件(某校MTA要求5年以上文旅行业经验)
重点说说今年最值得关注的6大专业:
MBA:适合管理层,注意看是否有AMBA认证
MEM:工科生的香饽饽,清华、西交大最抢手
MPAcc:考公优势明显,但数学差的慎选
MAud:新晋黑马,央企财务岗最爱
MLIS:冷门但好考,图书馆事业编捷径
EMBA:适合企业主,注意10年以上管理经验要求
给大家爆个料:北京某211高校的非全MPA突然取消周末班,200多考生被迫转专业。所以选校一定要确认三点:上课方式是否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导师是否带全日制学生、毕业是否需要核心期刊论文。
说到学费,今年有个明显变化:985院校普遍涨价15%-20%,但地方强校反而推出补贴政策。比如武汉理工的MEM学费还是6.8万,比同类985便宜近10万。我强调一点:有些学校的"提前面试奖学金"根本就是噱头,实际发放比例不到5%。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在建议:先把各校招生简章里的"学习方式"和"毕业要求"这两个部分用荧光笔标出来。去年我有个学员就是没注意某985要求必修课出勤率90%,结果出差多的他只能重修。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自查表
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热度蹭蹭涨。很多人想边工作边读书,拿个硕士文凭提升自己。但报名前千万别急着交钱,先对照这份「报考条件自查表」,看看自己到底够不够格,省得白忙活一场!
一、学历要求是硬杠杠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样,都属于「统招统分」,学历门槛一点不含糊。
专科生:毕业满5年才能报(比如2024年考研,需要2019年及之前毕业)。
本科生:应届生、往届生都能报,但部分管理类专业(比如MBA)要求毕业满3年。
硕士/博士生:已经有更高学历的也能报考,但得提前和学校确认是否接受。
小提醒:自考本科、成考本科、网络教育本科,只要学信网能查到学历信息,都算数!
二、工作年限别忽略
很多人栽在工作经验上。尤其是报管理类、教育类专业的,必须注意:
MBA/MPA/MEM等专业:本科毕业需满3年,专科毕业需满5年。
其他专业(如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大部分不强制工作经验,但个别学校会优先录取有相关行业背景的考生。
划重点:工作年限按毕业证日期算到入学当年9月。比如2024年9月入学,本科毕业证在2021年9月前拿到就符合3年要求。
三、专业限制看仔细
不是所有专业都敞开大门随便跨考!
医学、法律等专业:比如临床医学硕士,通常要求本科是医学相关专业;法律硕士(法学)只接受本科法学的学生。
教育类、艺术类:部分院校要求有相关从业经历或作品集。
建议:上学校官网查招生简章,或者直接打电话问招生办,别自己瞎猜。
四、材料准备别漏项
报名时这些材料缺一不可:
1. 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
2. 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专科生不用学位证)
3. 工作证明(部分学校要求社保记录或单位盖章)
4. 报名表(研招网下载后签字)
我强调一点:专升本的同学,专科和本科的毕业证都要准备好,部分学校会查前置学历。
五、考试要求心里有数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考同一套试卷!
初试:每年12月底全国统考,管理类考两门(英语二+管理类联考),其他专业考四门(政治+英语+专业课1+专业课2)。
复试:过线后参加学校组织的面试,通常会问工作经历、专业知识。
血泪教训:别觉得非全分数线低,热门专业(比如教育硕士、心理学)的分数线和全日制一样高!
六、其他冷门但重要的条件
1. 户籍限制:少数学校只招本地户籍或在职考生(比如某些师范院校)。
2. 年龄要求:虽然大部分学校不设限,但超过45岁的考生建议提前和学校确认。
3. 定向就业:有些专业要求报名时必须有工作单位,且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说一千,道一万唠叨一句: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可能有细微差别,千万别只看「往年惯例」。现在就去目标院校官网下载最新的招生简章,一条一条对着看。搞不清就直接问招生老师,态度客气点,人家一般都会耐心解答。把这些条件都摸清楚了,再琢磨怎么复习备考,这才叫不打无准备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