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育管理全日制研究生值不值?和在职/非全对比这3点最扎心
收到很多同学私信问:"同济大学教育管理全日制值不值得读?和在职研究生有什么区别?"作为带过3届考研生的“上岸人”,今天手把手教大家做选择。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同济大学教育管理全日制每年学费2.2万,两年制总费用4.4万。对比该校非全的5.8万学费,确实便宜不少。但要注意的是,全日制需要脱产学习,意味着要暂停工作,这个隐形成本很多人没算进去。
上课时间差异最明显。全日制每周一至五上课,跟本科一样坐班学习;在职班则是周末+寒暑假集中授课。去年带过的一个学员小王,就是在职老师,说一千,道一万选了非全:"平时要上课,实在没法天天跑上海"。
毕业证标注也不同。虽然都是双证,但全日制会明确标注"全日制"字样。不过要提醒大家,现在很多单位招聘已经不区分这个了,除非是特别要求应届生的岗位。
说几个鲜为人知的细节:①全日制有宿舍分配,四平路校区的新宿舍楼去年刚启用,三人间带独立卫浴;②可以申请三助岗位,每月补贴800-1500元;③实习必须经过导师签字同意,这点和在职生自由实习不同。
适合读全日制的三类人:1.应届毕业生想进教育系统 2.工作3年内想转行的年轻人 3.需要上海落户加分的(全日制硕士直接加24分)。去年有个浙江考生就是冲着落户政策来的,现在已经在浦东当老师了。
报考要注意三个新变化:①专业课新增教育政策分析模块 ②复试要提交2000字的研究设想 ③今年开始限制跨专业报考,必须有3个月以上教育相关实践经历。建议早做准备的几个时间节点:6月前确定研究方向,9月联系导师,11月一定要模考三次以上。
对了说句大实话:如果已经工作稳定,建议选在职;如果是应届生或想转行,全日制更合适。千万别跟风报考,去年就有学员读了一半退学的,既耽误时间又浪费钱。
教育管理研究生报考,这5个坑千万要避开
几年,教育管理专业考研热度越来越高。但很多同学光顾着埋头复习,却忽略了报考过程中的关键细节。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那些“一踩就后悔”的坑,尤其是第3条,每年都有人中招!
1. 只看学校名气,不考虑专业实力?
“非985不考”是很多人的执念,但教育管理专业有自己的一套江湖排名。比如某些双非院校,导师团队直接对接地方教育局,实习机会多到挑花眼。反过来,名校的部分研究方向可能偏理论,毕业后才发现就业不对口。建议直接找在读学长问清楚:导师有没有实际项目?毕业生都去哪儿工作了?
2. 跨考生最容易栽的跟头:轻视专业课
总有人觉得“教育学背背书就行”,结果专业课卡在90分线上哭。教育管理可不是死记硬背,现在出题越来越活。去年某校真题直接让设计一份“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方案”,没点实际管理思维根本答不到点子上。跨考的同学至少提前半年啃透《学校管理学》《教育政策分析》这类实务书。
3. 复试前才联系导师?黄花菜都凉了!
见过最惨的例子:初试高分考生复试被刷,只因为心仪的导师早就被预定了。真正会“抢跑”的人,9月份报名前就摸清了导师的脾气。比如有的导师常年带学生做课题,喜欢主动型选手;有的侧重一线教学管理,简历里有支教经历才是加分项。偷偷告诉你:学院官网的导师简介可能三年没更新,直接搜他们近两年发表的论文更靠谱。
4. “复试随便聊聊”的幻觉
教育管理专业的复试,经常问得你后背发凉。比如:“如果你是校长,怎么处理家长投诉教师体罚?”“本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从管理角度提三个对策。”这些问题光靠模板根本接不住!建议多关注教育部近半年的政策文件,把《中国教育报》的时事点评当每日必读。
5. 调剂只看分数线?小心掉进“备胎池”
调剂时千万别被“过线就要”的承诺忽悠了!某校去年招20个调剂生,实际有200人报名,对了只要了5个——因为人家早就内定了定向培养的考生。打电话问研招办时一定要问三件事:调剂名额是否含定向生?复试比例是多少?往年录取最低分到底多少(别信官网的基准线)?
亲情提示一句:考研从来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赢”的游戏,信息差往往比试卷更难攻克。多混目标院校的备考群,蹲守教育学院官网的公告栏,甚至直接去学校蹭课认识助教…这些野路子才是真正的捷径。别等到踩坑了才明白,选对方向比蒙头狂奔重要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