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没人要?这5个专业报名人数翻3倍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18 15:30:46

总有人问我:读个非全是不是白花钱?听说企业根本不认?作为帮300+学员做过学历规划的老司机,今天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先看组硬核数据:2023年非全报名人数突破85万,比三年前涨了60%。特别是管理类专业,MBA报考人数直接翻番。我有个学员去年拿的武大MEM ...

非全日制研究生没人要?这5个专业报名人数翻3倍

总有人问我:"读个非全是不是白花钱?听说企业根本不认?"作为帮300+学员做过学历规划的老司机,今天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先看组硬核数据:2023年非全报名人数突破85万,比三年前涨了60%。特别是管理类专业,MBA报考人数直接翻番。我有个学员去年拿的武大MEM证,现在在国企当项目总监,工资比全日制硕士还高2000块。

重点来了!这5个专业今年最吃香:

1. MPAcc会计专硕:银行、事务所抢着要,某四大所给持证者直接加薪15%

2. MEM工程管理:中建三局今年特设"非全人才通道"

3. MPA公共管理:卫健委新规,公务员晋升优先考虑

4. MAud审计硕士:央企财务岗标配,某电网公司明确标注"接受非全"

5. EMBA高级工商管理:老板圈必备,某商学院60%学员是企业副总

报考要避的3个大坑:

① 别信"免联考“抱过”"的野鸡项目,认准学信网可查

② 警惕低价“骗局”,正规MBA学费基本在15万+

③ 注意授课方式,周末班比集中班更适合上班族

有个真实案例:去年我带的李姐,36岁医院护士,报的华中师范应用心理非全。今年竞聘护士长,就因为她论文写的是《医患沟通中的心理学应用》,直接碾压全日制竞争对手。

亲情提示:选校要看三点:上课地点(最好本城市)、学费区间(留出10%浮动空间)、导师资源(有没有行业大牛)。比如想进金融圈,就优先选有银监会专家授课的院校。

非全日制研究生没人要?2024年这5个专业报名人数翻3倍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现状:这3个城市的企业明确优先录取

第一站:杭州——政策给力,企业主动“抢人”

杭州的互联网大厂和新兴科技企业扎堆,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一直很大。当地政府早在2020年就出台文件,明确要求企事业单位招聘时不得将非全日制学历作为限制条件。这一政策直接带动了企业的用人风向。

比如某电商巨头的HR透露:“我们更看重实际能力和项目经验,非全的同学往往有工作经历,上手更快。”不少中小型企业更是主动到高校“蹲点”,专门招揽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位在杭州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非全毕业生表示:“面试时没人纠结我的学历类型,反而对我边工作边读研的经历很感兴趣。”

第二站:成都——国企带头,打破“偏见”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几年在人才引进上频频发力。当地多家国企和事业单位率先响应政策,明确在招聘公告中标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

一家轨道交通领域的国企负责人提到:“我们更看重专业对口和实操能力。非全研究生通常已经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经验,培训成本更低。”成都高新区还针对非全毕业生推出专项补贴,比如落户奖励、创业扶持等,进一步吸引了企业和人才的关注。

第三站:苏州——产业升级催生新机会

苏州的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转型期,急需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当地不少企业开始调整招聘策略,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为了“香饽饽”。

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技术总监坦言:“我们实验室招的3个研发岗,全是非全毕业的。他们能一边学习新技术,一边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复合型人才特别适合我们。”苏州工业园区的招聘会上,甚至有企业直接打出“欢迎非全研究生投递,优先安排面试”的标语。

为什么这些城市“偏爱”非全研究生?

1. 用人观念转变:企业从“看学历”转向“看能力”,非全学生的工作经验成为加分项。

2. 政策推动:地方政府的明文规定,倒逼企业消除学历歧视。

3. 产业需求:新兴行业更注重“即插即用”,非全毕业生自带行业资源和技术沉淀。

对于正在考虑读非全的同学,建议多关注这些城市的招聘动态。同时,在选择专业时尽量贴合当地优势产业,比如杭州的互联网、成都的电子信息、苏州的高端制造等,就业优势会更明显。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