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全日制研究生

国外在职金融硕士水不水?“懂行的人”聊聊免联考的真实含金量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18 15:26:51

一同事收到不少私信问:国外那些在职金融硕士到底靠不靠谱?不用考试就能读是不是骗人的?今天就以身边五个朋友的真实经历,给大家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先说几个典型例子。小王在某券商工作,去年花18万读了西班牙某校的线上金融硕士,每周三晚上直播课,作业就是小组做PPT ...

国外在职金融硕士水不水?“懂行的人”聊聊免联考的真实含金量

一同事收到不少私信问:"国外那些在职金融硕士到底靠不靠谱?不用考试就能读是不是骗人的?"今天就以身边五个朋友的真实经历,给大家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先说几个典型例子。小王在某券商工作,去年花18万读了西班牙某校的线上金融硕士,每周三晚上直播课,作业就是小组做PPT。小李在银行当柜员,报了法国某商学院的在职项目,每个月飞上海上面授课。还有个做财务的小刘更绝,直接报了菲律宾某大学的免联考项目,全程中文授课,半年就拿了证。

要说这些项目最大的优势就三个字:省事儿!不用脱产、不用考GRE/GMAT、甚至不用学英语。特别适合这三类人:一是工作五年以上想镀金升职的,二是急需硕士学历评职称的,三是家里有矿单纯想扩大朋友圈子的。

但这里头门道可不少。正经大学像英国华威、澳洲八大这些,虽然也不要联考,但作业量能把你逼疯,小组作业都是全英文的,论文查重率卡在15%以下。而有些东南亚学校的项目,上课就是看录播视频,考试开卷抄书,这种文凭拿回来找工作,hr瞟一眼就懂。

判断项目含金量要看三个硬指标:一是教育部涉外监管网能不能查到学校,二是课程有没有CFA/FRM认证,三是毕业要不要写正经论文。比如美国某TOP50大学的在职项目,虽然学费要25万,但课程对标CFA二级,作业都是真实案例分析,这种学历跳槽时确实管用。

再说个大实话:要是图快图省事,菲律宾泰国有些项目确实三个月拿证。但真想学东西,建议选欧洲一年制或澳洲1.5年制的。听说有个朋友读的德国某应用技术大学,每周20小时课,还要去当地银行实习,这种经历写在简历上才有分量。

亲情提示大家,选校千万别只看中介吹的"QS排名前200"。某中介推的马来西亚某大学,官网明晃晃写着"非全日制课程不参与排名",这种文凭拿回来跟正经硕士根本不是一码事。建议直接上学校官网查课程设置,或者找在读学生要课表看看。

国外在职金融硕士水不水?过来人聊聊免联考的真实含金量

国外金融硕士回国找工作,企业到底认不认?

一、文凭认可度:分行业,看企业

废话不多说:大部分正规企业是认的,但别指望“一键通关”

比如投行、券商、外资银行这些地方,对海外名校的金融硕士一直很欢迎。尤其是QS前100的学校,像伦敦政经、哥大这类“硬招牌”,简历关基本稳过。但如果是排名靠后的学校,HR可能会多问几句:“这学校在当地口碑咋样?专业课程侧重啥?”

而国企或体制内单位,态度就微妙了。某四大行HR私下说过:“我们更爱清北复交的硕士,国外回来的除非是顶尖名校,否则笔试分数差一点都可能被刷。”说白了,这类单位更看重本土化人脉和资源。

二、留学经历的优势藏在哪里?

1. 语言和视野是真加分项

外资企业的岗位JD里明晃晃写着“英语工作环境优先”,这时候你考过CFA、啃过全英文财报的经历就派上用场了。某私募基金主管举过例子:“同样分析美股财报,留学生上手就是比国内学生快两拍。”

2. 项目经验容易出圈

国外很多金融项目会带着学生做跨国并购案例,或者直接对接当地企业做咨询。去年有个曼大毕业的哥们,靠着帮英国超市做供应链金融的方案,回国面试时直接被券商创新业务部捞走了。

3. 校友资源别浪费

像高盛、摩根这类大厂,内部推荐机制非常活跃。悉尼大学的朋友就透露过,他们那届进中金香港办公室的,一半都是学长内推进的终面。

三、容易被忽视的“坑”

1. 国内实务经验不足

很多留学生对A股规则、资管新规这些本土知识一知半解。上海某券商HR吐槽过:“有个英国回来的硕士,连新三板和北交所的关系都搞不清,只能从基础岗重新教。”

2. 人脉断层很吃亏

国内金融圈讲究“圈子文化”。北京金融街的酒局上,清北校友互相递名片的时候,你可能还在翻墙查LinkedIn。

3. 薪资预期容易扑空

以为海归就该拿高薪?某招聘网站数据显示,2022年金融海归起薪中位数是1.2万/月,和国内985硕士几乎持平。要是去二线城市,可能还要再打个八折。

四、怎么把文凭换成真金白银?

1. 实习要赶早

别等到毕业才回来找实习。暑假回国时,抓紧在券商研究所或基金公司混个脸熟。有个墨尔本大学的妹子,研一暑假在广发证券干了三个月,毕业直接转正了。

2. 证书补短板

CPA、司法考试这些本土证书,比CFA、FRM更能让HR眼前一亮。深圳某PE的招聘主管说过:“我们宁要有CPA的普通硕士,也不要只有CFA的常春藤毕业生。”

3. 放下身段接地气

杭州某创投公司的老板讲过个真事:有个美国Top20的金融硕士,面试时主动要求从尽调助理做起,半年后带着团队跑通了三个项目,现在已经是部门二把手。

说到底,国外金融硕士这块敲门砖好不好使,关键看你怎么用。提前摸清国内行业门道,把国际化背景变成差异化优势,比单纯纠结“认不认”实在多了。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