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考研必看:这五类人考上几率几乎为零,附MBA/EMBA别上当秘诀
在后台收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一朋友哈,我工作五年了想考个非全日制研究生,你说能考上吗?"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唠唠这个事。先甩个硬数据:2023年全国非全考研平均录取率28.6%,但不同人群差距极大。我整理了近三年带过的237个学员案例,发现这五类人基本是陪跑专业户:
第一类:跟风考研的"打卡族"。有个学员小刘,看同事都在考MPAcc,也报了某机构8万块的VIP班,结果全年出勤率不到30%,考前连真题都没刷完。这种"报名即安心"的心态最要命。
第二类:死磕985的"名校控"。去年有个做财务的学员,非央财MPAcc不考,三年联考成绩都在185分上下徘徊。其实像首经贸、北工商的MPAcc项目,190分就能稳进复试,毕业照样进四大。
第三类:盲目相信"免联考"的。现在市面上确实有中外合办的MBA项目,但注意看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备案,去年就有学员被"假免联考"坑了12万学费。
第四类:备考时间碎片化的。举个例子,银行工作的李姐每天通勤3小时,她把专业课拆成15分钟模块:早上地铁背10个管理学术语,午休做2道数学题,效果反而比周末突击8小时好。
第五类:忽视提前面试的。像清华MEM、北大光华MBA,提前面试拿到优秀的话,笔试过国家线就能录取。去年带过的一个学员,笔试刚过170分,靠提前面试的"优秀"逆袭上岸。
重点说说备考规划:3-6月主攻英语词汇和数学基础,7-9月搞逻辑写作模板,10月开始掐表模考。推荐个神器:墨墨背单词设置"在职考研"词库,每天蹲坑时间就能刷50个高频词。
学费这块要特别注意:2024年北大光华MBA涨到42.8万,但像中国政法大学的MBA才16.9万。别光看学费,要算隐形成本:比如上海高校的非全研究生,每月往返交通+住宿至少要多花2000元。
对了说个大实话:非全考研真不是智商测试,去年有个42岁的学员,高数完全零基础,靠死磕《老吕数学要点精编》考了72分。关键就四个字:坚持+方法。
相关阅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毕业证有什么区别?》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毕业证有什么区别?
很多同学在考研的时候都会纠结一个问题: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毕业证到底有啥不一样?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件事,把大家最关心的细节一次性说清楚。
一、证书上最大的区别就写在这儿
先说说最直观的差别。全日制研究生的毕业证书上,学习方式一栏明明白白写着"全日制"三个字,非全日制的则标注"非全日制"。别小看这几个字的区别,这可是最直接的身份证明。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不管是哪种学习方式,只要是通过全国统考录取的,毕业时都能拿到两本证书——毕业证和学位证,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双证"。
二、法律效力其实一模一样
按照国家教育部2016年的红头文件,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简单来说,在考公务员、评职称、落户加分这些硬指标面前,两者的证书效力是完全等同的。去年我有个朋友用非全学历考上了事业单位,资格审查时一点没卡壳。
三、社会认可度正在悄悄变化
虽然政策上是一视同仁,但现实中还是有些微妙差异。比如部分国企、传统行业在招聘时,可能会更倾向全日制毕业生。不过这两年情况明显好转,像互联网大厂、外企等单位,只要学历是教育部认可的,基本不会区别对待。特别是MBA这类专业,非全反而更吃香,因为学员普遍有工作经验。
四、培养方式大有不同
1. 上课时间:全日制周一到周五全天上课,非全多是周末或集中授课
2. 学制长短:全日制通常2-3年,非全可能要延长0.5-1年
3. 住宿问题:绝大多数非全不提供宿舍,这点要考虑通勤成本
4. 奖学金:全日制享受国家补贴和奖助学金,非全通常需要自费
五、学费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举个例子,某985高校的金融专硕,全日制学费2年8万,非全直接涨到12.8万。医学类专业更夸张,有的非全学费比全日制高出2-3倍。不过很多单位有在职教育补贴,报名前最好先跟人事部门确认。
六、什么样的人适合选非全
已经端着"铁饭碗"的体制内人员
工作3年以上想提升学历的职场老手
家庭经济压力较大的已婚人士
想转行但需要维持现有工作的人
七、应届生要特别注意
如果你是刚毕业的本科生,除非家里有矿或者找到靠谱工作,否则还是建议优先选全日制。现在有些单位招聘时明确要求"全日制应届毕业生",非全可能连简历关都过不去。不过听说2024年有些省份开始取消应届生限制,这个要密切关注当地政策。
说到底,选非全还是全日制,关键看个人发展需求。想专心搞学术就选全日制,要兼顾工作和学习就选非全。千万别觉得非全就是"花钱买证",现在毕业论文盲审、答辩标准都和全日制一模一样,想混日子可毕不了业。看到不少高校清退非全学生的新闻,说明这个文凭的含金量是实打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