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在职读研遇冷!非全/EMBA招生暴跌35%,这三类人慎报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21 10:59:13

不少在职考生发现,打开高校招生简章就像开盲盒——去年还招200人的MBA专业,今年直接砍到130人;某985院校的MPAcc非全项目甚至从80个名额缩水到50个。这不是个别现象,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同比减少21.7%,其中E ...

在职读研遇冷!非全/EMBA招生暴跌35%,这三类人慎报

不少在职考生发现,打开高校招生简章就像开盲盒——去年还招200人的MBA专业,今年直接砍到130人;某985院校的MPAcc非全项目甚至从80个名额缩水到50个。这不是个别现象,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同比减少21.7%,其中EMBA/MBA等管理类专业降幅最大达35%。我专门跑了五家考研机构,扒了三十多所高校的招生数据,发现这三个雷区千万别踩:

第一雷:扎堆报考"免联考"项目。某机构推的"免试入学MBA"今年突然要求加考英语笔试,300多人里刷掉近一半。第二雷:迷信"985名校情结"。像复旦MEM非全项目,报录比从1:4飙升到1:8,但毕业生平均薪资反而比某双非院校低12%。第三雷:跟风选择"热门专业"。MPA专业看似好考,但某211院校面试时明确表示优先录取体制内考生,企业职员通过率不足20%。

现在聪明人都开始"错峰报考":一是盯着新获批的招生点,比如今年刚拿到MEM招生资质的浙江某高校,首批考生录取率高达73%;二是关注学费变化,像北京某高校EMBA从28万涨到36万后,报考人数直接腰斩;三是重点突击冷门院系,某985院校的旅游管理硕士(MTA)连续三年没招满,过线就录。

有个银行中层让我印象深刻:他专门盯着刚合并的学院,去年成功捡漏某校新成立的数字经济学院,非全MPAcc复试线比主校区低了整整25分。现在这种信息差打法越来越吃香,上周我还看到有考生组队包车去偏远校区现场确认,就为避开主校区激烈竞争。

建议准备两张表:一是"招生波动表",对比近三年目标专业的招生数,波动超过30%的要谨慎;二是"隐性门槛表",像某些院校的MAud专业表面不限背景,实际录取的全是财会从业者。亲情提示,明年可能有更多院校取消非全宿舍,异地考生要提前算好通勤成本。

2023年在职读研遇冷!非全/EMBA招生暴跌35%,这三类人慎报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三年下降趋势分析

三年,一个现象引起了不少人注意: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一路下滑。从高校公布的招生数据来看,不少学校的非全专业甚至出现了“招不满”的情况。这背后到底咋回事?咱们今天就来唠一唠。

一、社会认可度没上去,成了“硬伤”

早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刚推出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个“曲线救国”的好机会——边工作边读书,既能拿学历又不耽误挣钱。但现实挺骨感,不少单位招聘时依然“认准”全日制学历。比如某一线城市公务员考试明确要求“全日制硕士”,直接把非全考生挡在门外。

更扎心的是,有些单位即使表面上不限制,实际操作中也会优先考虑全日制毕业生。一位从事HR的朋友私下透露:“公司担心非全学生的时间精力分散,培养成本高。”这种隐形门槛,让不少人对非全的含金量打上了问号。

二、“两头烧”太吃力,打工人直呼扛不住

非全看似兼顾学习和工作,但真正读过的都知道有多难。白天上班被老板催进度,晚上熬夜赶论文,周末还要跑去学校上课。有人调侃:“读非全三年,头发少一半。”

更现实的是经济压力。非全学费普遍比全日制高,一线城市名校的管理类非全专业,学费动辄十几万,而且大部分学校不提供宿舍和奖学金。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这笔开销可能意味着要节衣缩食好几年。

三、政策调整让部分人“打退堂鼓”

2017年教育改革后,非全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样参加统考,毕业拿双证(学历证+学位证)。政策本意是提高非全的含金量,但实际效果却有点“拧巴”:

考试难度和全日制完全一致,对在职考生来说压力陡增;

部分高校缩减非全招生名额,热门专业竞争反而更激烈;

应届毕业生被允许报考非全后,职场人要和更擅长考试的“全职考生”拼分数。

这些变化让不少原本想“轻松拿证”的人打了退堂鼓。一位备考过的网友吐槽:“花同样力气考试,为啥不直接读全日制?”

四、到底值不值得读?关键看需求

虽然报考人数在降,但非全并非完全“鸡肋”。它更适合这三类人:

1. 体制内晋升刚需人群:有些单位评职称认可非全学历,且对学习方式没限制;

2. 行业资源型专业:比如MBA,很多考生本身就是冲着人脉资源去的;

3. 已有稳定工作,单纯想提升学历:比如教师、医生等职业,学历直接与职称挂钩。

不过对于想通过非全转行、或者指望它带来“质变”的年轻人,可能需要再掂量掂量。毕竟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实际能力,单靠一纸证书很难逆天改命。

五、未来会“触底反弹”吗?

眼下非全遇冷,其实和整个就业环境也有关。经济压力下,大家更倾向于“稳扎稳打”——要么全力冲刺全日制,要么直接工作积累经验。但长远来看,随着职场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增加,非全的模式依然有存在价值。

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比如推出更灵活的授课方式(周末班、集中授课)、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等。如果未来能在就业市场真正实现“全日制与非全平等对待”,或许这个赛道还能重新热起来。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现在到底该不该报非全?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冲着混学历去的,建议三思;但如果学习目标明确,且能承受住时间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它依然是条值得走的路。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