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懂行的人”建议:非全、同等学力申硕跟读这些坑别踩(附MBA/EMBA避雷攻略)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21 11:23:03

先给大家划重点:目前支持跟读的院校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正经八百的非全研究生,比如武汉大学的MEM、华中师范大学的MPA,这类需要参加12月统考,但允许先修学分。第二类是同等学力申硕,像社科院MBA、首经贸金融学,先上课后考试。第三类要特别警惕,某些机构吹嘘的 ...

“懂行的人”建议:非全、同等学力申硕跟读这些坑别踩(附MBA/EMBA避雷攻略)

先给大家划重点:目前支持跟读的院校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正经八百的非全研究生,比如武汉大学的MEM、华中师范大学的MPA,这类需要参加12月统考,但允许先修学分。第二类是同等学力申硕,像社科院MBA、首经贸金融学,先上课后考试。第三类要特别警惕,某些机构吹嘘的"免联考保录取",实际上连学信网都查不到。

去年有个做项目经理的学员就吃过亏。某机构推荐他报读"985院校EMBA跟读班",承诺两年拿证,结果发现是研修班结业证。这里教大家三个“躲雷”诀窍:①看入学是否需要学信网注册学籍;②问清楚最终证书是否带国徽;③查院校官网是否公示同等学力申硕简章。

说到专业选择,给大家列个实用对照表:

管理层晋升:选EMBA(学费15-50万)

技术岗转管理:MEM性价比最高(学费6-20万)

公务员/事业单位:MPA是刚需(学费3-10万)

财务从业者:MPAcc比MAud更实用

别忘了2025年要考研的朋友,现在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实行学分五年有效制。比如对外经贸大学的金融学专业,今年跟读的学分可以保留到2029年,这对工作忙的上班族特别友好。但切记要确认目标院校的保留政策,别像我去年带的那个银行客户经理,在郑州某机构报读后发现学分只能保留两年。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在建议:年收入低于20万的朋友,优先考虑省内双非院校的非全研究生。像江西财经的MPAcc、河北工业的MEM,学费都在5万以内,社会认可度也不错。千万别被某些机构忽悠着贷款读二三十万的EMBA,“懂行的人”的血泪教训哈!

过来人建议:非全、同等学力申硕跟读这些坑别踩(附MBA/EMBA避雷指南)

非全日制研究生跟读必须问清的三个问题

一、学校到底认不认“非全”?

很多人一听“非全日制”,心里就犯嘀咕:这学历社会认不认?用人单位会不会区别对待?

首先,国家政策早就明确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样,都属于“统招双证”(毕业证+学位证),学信网可查。但现实情况是,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对“非全”的态度确实有差异。比如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大部分岗位现在都明确标注“全日制/非全日制均可”,但一些私企可能还是更倾向于全日制毕业生。

关键操作:

1. 直接联系目标院校的招生办,问清楚毕业证标注方式(是否写“非全日制”字样);

2. 提前了解你所在行业头部企业的招聘要求,必要时直接打电话问HR;

3. 如果为了考编、评职称,重点确认当地政策细则。

二、上课时间怎么安排?别让“弹性”变“坑”

非全最大的优势是“边工作边读书”,但不同学校的上课方式差别很大。有的学校周末集中授课,有的要求每月脱产一周,还有的甚至要短期住校学习。

真实案例:

去年有个朋友报了某985高校的非全管理专业,本以为周末上课,结果开学后发现每学期要集中住校两周。他公司年假根本不够用,说一千,道一万只能咬牙请假扣工资。

必问清单:

具体上课形式(线上直播、线下课、混合模式);

每学期的课程密度(比如每周几节课、有无寒暑假);

是否有必须到校的 实操部分;

万一临时有事,能不能补课或调整安排。

建议直接找在读学生打听,官网信息往往比较模糊。

三、导师资源能不能“蹭”到?

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非全和全日制的导师资源可能完全不同。有些学校会把资深导师优先分配给全日制学生,非全学员只能选“挂名导师”,甚至全程见不到导师几次。

“躲雷”攻略:

1. 直接问招生老师:“非全学生是否有独立的导师分配制度?能否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

2. 查看往届非全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如果大多是理论型而非实践型,说明导师参与度可能有限;

3. 优先选择有“校企合作”项目的专业,这类专业通常更注重实际资源对接。

亲情提示一句:别光看学校排名,重点看专业在业内的口碑。比如某双非院校的会计非全,可能比985院校的历史学非全更适合财务从业者。想好了这些问题,就带着你的小本本去学校招生办“刨根问底”吧!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