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签约“躲坑”必看:MBA/EMBA/MEM在职读研合同这三点千万别忽略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22 15:39:18

很多在职考研党私信问我:单位要求签非全定向培养协议,合同里哪些条款容易踩雷?作为经历过MBA在职读研、帮20+学员审过合同的“上岸人”,今天手把手教你识别合同里的隐藏风险。第一看身份界定!去年有个学员单位把非全日制研究生写成在职培训,结果毕业时单位 ...

非全日制研究生签约“躲坑”必看:MBA/EMBA/MEM在职读研合同这三点千万别忽略

很多在职考研党私信问我:"单位要求签非全定向培养协议,合同里哪些条款容易踩雷?"作为经历过MBA在职读研、帮20+学员审过合同的“上岸人”,今天手把手教你识别合同里的隐藏风险。

第一看身份界定!去年有个学员单位把"非全日制研究生"写成"在职培训",结果毕业时单位不认学历。合同里必须明确"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身份,特别要注意MEM、MPAcc等专业名称是否与招生简章一致。建议把院校官网的招生声明截图作为合同附件。

第二盯紧违约金条款。某银行要求EMBA学员签约时约定50万违约金,但实际培养成本仅8万/年。记住:违约金不得超过单位实际支出的培养费+合理利息。如果是单位主动选派读MPA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违约金计算方式要写清年均摊比例。

第三确认单位配合义务。我同事读MAud时,合同没写论文调研支持条款,结果请假收集数据被扣全勤奖。建议补充:"乙方在读期间,甲方应配合提供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数据资料,每年给予不超过15天的学术假"。

重要提醒:签合同前一定要让单位人事和学校培养办双盖章,特别是需要单位盖章的《定向培养协议书》。去年某考生因单位拖延盖章,错过社科院入学注册时间。

非全日制研究生签约避坑必看:MBA/EMBA/MEM在职读研合同这三点千万别忽略

非全日制研究生定向培养合同审查要点清单

一、先搞明白“定向培养”是啥意思

简单说,定向培养就是你读研期间或毕业后,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回原单位工作。如果中途跑路或者毕业后不回去,可能要赔钱。所以合同的核心就是“绑定期限”和“违约代价”。签之前一定问自己:这单位我打算长期待吗?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否和单位方向一致?

二、合同里必须盯死的7个细节

1. 单位名称和主体资格

确认合同上的单位名称和盖章是否一致,别被“分公司”“子公司”绕进去。

查单位资质:如果是事业单位、国企,一般没问题;私企的话,最好确认企业经营状况,避免中途倒闭导致合同纠纷。

2. 培养内容要白纸黑字

专业名称、学习方式(线上线下比例)、学制年限必须写清楚。

举例:有的合同只写“非全日制研究生”,但实际专业和岗位无关,毕业后单位可能不认账。

3. 费用谁出,怎么算

学费是全由单位承担,还是个人先垫付再报销?报销比例是多少?

特别注意“附加费用”:比如差旅费、住宿费、论文指导费,这些容易被忽略。

违约时是否需要返还费用?有的合同会要求“全额退还”,但实际就读期间可能已产生部分成本,建议争取按比例扣除。

4. 服务期和违约金

服务期多久?常见的是3-5年,超过5年要慎重。

违约金计算方式:有的单位按总学费的2-3倍算,有的按年均摊。比如学费10万,服务期5年,每年折算2万,干满3年后离职,只需赔剩余2年的钱(4万),比一口价“赔10万”更合理。

重点看有无“违约金递减条款”,避免被“一刀切”坑到底。

5. 中途离职或单位解约怎么办

如果单位裁员、倒闭,或者调整岗位导致你无法履约,合同是否免责?

个人因健康、家庭等客观原因无法继续,能否协商解除合同?

6. 成果归属和隐私条款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专利、论文)归个人还是单位?

单位是否有权使用你的学历信息做宣传?比如在官网挂你的名字,可能涉及隐私问题。

7. 争议解决方式

出现纠纷是走劳动仲裁还是法院诉讼?

合同约定的管辖地在哪里?如果单位在外地,将来打官司可能得跑过去,成本很高。

三、签合同前必做的3件事

1. 带上合同找专业人士看

别嫌麻烦,花点钱找律师或懂劳动法的人帮忙把关,重点看条款是否合法。比如《劳动合同法》规定,违约金不得超过单位实际支出的培养费用。

2. 和单位“讨价还价”

尤其是服务期和违约金,单位可能一开始写得很严苛,但实际有协商空间。比如:“服务期5年改3年”“违约金从10万降到5万”。

3. 保留所有书面证据

缴费发票、单位承诺报销的邮件、微信聊天记录等,全部备份。万一将来扯皮,这些都是实锤。

四、我强调一点:小心“模糊条款”

有些合同会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双方另行协商”,这种话术等于埋雷。一定要让单位把具体执行标准写明白,比如:“调整需经双方书面同意”“协商不一致时按原合同执行”。

如果单位拒绝修改,宁可缓缓再签,也别急着点头。毕竟一签就是几年的事,别为了一纸合同赌上自己的职业自由。

希望这份清单能帮你理清思路。遇到拿不准的地方,多问、多查、多留证据,毕竟签合同不是买白菜,谨慎点总没错。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