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预报名能取消?这6类在职硕士报名后也能改志愿
每年9月预报名季,总有考生在填完信息后陷入纠结:全日制预报名到底能不能取消?报了名又想改非全怎么办?作为从业7年的学历规划师,今天给大家说透预报名的门道。
首先要明确:全日制研究生预报名支持两种取消方式。第一种是直接放弃缴费,系统会在报名截止后自动清除未缴费信息。第二种是已缴费考生,需在10月31日前联系省级招办提交书面申请,经审核后原报名信息作废。
这里要特别注意三个关键点:
1. 改报非全日制项目时,管理类联考专业(如MBA/MPA)需重新确认工作证明
2. 跨省修改报考点要重新进行学历认证
3. 已下载的报名信息表不会同步更新
相比全日制,非全项目的预报名政策更灵活。以某985高校为例,其EMBA项目允许在笔试前1个月调整上课方式,MEM专业支持保留预报名资格至次年。但MPAcc等专业硕士一旦确认则不可更改。
建议有工作经验的考生重点关注三类弹性政策:
中国政法大学MBA:预报名后允许转换全日制/非全方向
华东师大应用心理硕士:保留预报名资格2年
社科院金融硕士:支持预报名阶段同时选报2个专业
需要提醒的是,今年新增了预报名的"后悔药"政策:10月10日前,所有考生均可登录研招网自助取消报名,但每个账号限操作3次。这个改动特别适合在职考生反复比对不同项目的培养方案。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用建议:如果你在纠结全日制还是非全,不妨先完成预报名。现在各校推行的"预报名占位制",既能保留考场位置,又不影响后续调整志愿。记住在10月25日前做好最终决定即可。
非全日制研究生预报名常见问题汇总
一、预报名到底啥时候开始?
每年预报名时间固定在9月24日-27日(以2023年为例),和全日制研究生同一通道报名。但要注意两点:
1. 每天9:00-22:00系统开放
2. 部分省份往届生不能预报名(比如四川、辽宁)
建议定个闹钟,提前注册学信网账号,尤其工作党记得协调好工作时间。
二、报名需要哪些硬性条件?
这里分两种情况:
1. 普通专业:大专毕业满2年/本科应届都能报
2. 特殊专业(MBA、MPA等):本科毕业3年/大专5年/硕士博士2年
举个栗子:2024年考研,2019年毕业的大专生才能报MBA。
注意:有些学校要求提供单位同意报考证明,在职人员要提前和人事沟通!
三、报名材料清单
建议提前准备好这些文件:
✅ 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
✅ 学历证书+学信网验证报告
✅ 工作证明(部分专业需要)
✅ 个人证件照(白底,480×640像素)
小窍门:照片用“证件照研究院”小程序拍,5块钱搞定审核
四、具体报名步骤
1. 登录“研招网”点【统考报名】
2. 填写考生信息(学籍学历+户籍档案)
3. 选择报考单位和专业方向
4. 确认信息并生成报名号
5. 网上缴费(支持支付宝/银行卡)
重点提醒:选“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时,务必核对专业后面的备注说明!
五、常见踩雷区
缴费后才发现填错信息:姓名、身份证号、报考学校/专业这四项不能修改,其他信息在报名期间可随时修改
选错考点:非全日制一般要求在户籍地或工作地考试,选考点前先看省公告
学历校验不通过:海外学历要去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自考本科还没毕业的选“本科结业”
六、特别注意事项
1. 报名成功后一定要截图保存报名号,现场确认要用
2. 报考医学、法律等专业有额外要求,比如医师资格证
3. 部分院校的非全专业只在周末上课,异地考生要提前了解授课方式
4. 学费问题:管理类普遍6万起,工程类3万左右,记得看招生简章里的学费标准
七、大家最关心的5个问题
Q:非全和全日制证书一样吗?
A: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有,唯一区别是毕业证上会标注“非全日制”,但法律效力相同。
Q:能考公务员吗?
A:2020年起国家明确取消全日制限制,只要专业符合就能报。
Q:上课时间怎么安排?
A:常见的有周末班(每周1-2天)、集中班(每月集中4天),具体看学校安排。
Q:应届生能报非全吗?
A:除了管理类等需要工作经验的专硕,其他专业应届生可以直接报考。
Q:复试会被区别对待吗?
A:现在都是统一划线,复试主要看初试成绩+面试表现,不存在歧视现象。
希望这篇能帮大家理清头绪。如果还有其他具体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看到都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