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全日制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哪个好考?“上岸人”用23年最新数据说大实话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25 14:58:48

一姐妹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复习到凌晨1点,坚持了整整7个月才考上MPA,而同办公室的小王辞职备考全日制MPAcc,3个月就上岸了。这是我在同学聚会上听到的真实故事。到底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哪个更容易考?我用23年最新录取数据和真实案例给你掰扯清楚。一、考试难 ...

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哪个好考?“上岸人”用23年最新数据说大实话

"一姐妹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复习到凌晨1点,坚持了整整7个月才考上MPA,而同办公室的小王辞职备考全日制MPAcc,3个月就上岸了。"这是我在同学聚会上听到的真实故事。到底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哪个更容易考?我用23年最新录取数据和真实案例给你掰扯清楚。

一、考试难度直接对比

1. 笔试科目:

非全MBA/MPA/MEM:考管理类联考(数学+逻辑+写作)+英语二,总分300

全日制学硕:考政治+英语一+专业课,部分要考数学一

免联考硕士:不用参加全国统考(如部分中外合办项目)

2. 分数线真相:

以北京地区为例:

• 北大光华MBA(非全)国家线170分

• 北大会计专硕(全日制)复试线250分

去年某985院校EMBA调剂分数线167分,而同校全日制金融硕士要369分

二、适合人群对照表

推荐选非全的情况:

✓ 在职超过3年的老职场人

✓ 需要保留社保和工龄

✓ 想读MBA/MPA等管理类专业

✓ 数学基础薄弱(管理类联考数学只有初高中水平)

建议选全日制的情况:

✓ 应届毕业生或工作不满2年

✓ 需要住校享受学生待遇

✓ 准备跨专业考研(如工科转法律)

✓ 经济压力较小(可申请助学贷款)

三、证书含金量三大误区

误区1:"非全文凭没用"——自2017年起,毕业证和全日制同样具备法律效力

误区2:"免联考都是野鸡大学"——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可查的中外合办项目,留服认证后等同双证

误区3:"单证硕士不值钱"——同等学力申硕的学位证与全日制完全一致

四、“上岸人”的血泪建议

1. 数学差的直接选MEM/MPA,避开MPAcc

2. 工作忙的优先考虑集中授课班(每月4天课)

3. 想快速拿证看这里:

• 武汉大学MBA(2年制)

• 华中师范教育硕士(寒暑假授课)

• 云南财经大学MEM(线上+线下结合)

五、最新政策变化

2023年起,非全招生比例扩大至研究生总量的42%,但要注意:

⚠️ 部分院校不再为非全提供宿舍

⚠️ 医学类、法律硕士等专业限制在职报考

⚠️ 北上广深落户政策对非全逐步放开

备考资料清单:

□ 管理类联考:陈剑数学高分诀窍+老吕逻辑

□ 英语二:考研圣经真题汇总

□ 专业课:目标院校指定参考书(至少看3遍)

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哪个好考?过来人用23年最新数据说大实话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及费用一览表

一、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1. 基本门槛

不管报哪种类型,首先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身体健康。这点大部分人都能符合,说白了就是“没犯过事儿,身体能扛住学习压力”。

2. 学历要求

不同报考方式要求不同,主要分两类:

非全日制研究生(统考)

报管理类专业(比如MBA、MPA),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本科毕业满3年;

专科毕业满5年;

硕士/博士毕业满2年。

非管理类专业(如教育、工程类):

本科应届或已毕业;

专科毕业满2年(部分学校要求更长)。

同等学力申硕(先学后考)

课程班报名:专科以上学历即可;

申硕考试:必须本科毕业且拿到学士学位满3年。

注意:部分特殊专业(如医学、法律)可能有额外要求,比如法学硕士要求本科也是法学背景。

3. 工作经验

在职研究生普遍看重实践能力。尤其是管理类专业,明确要求工作年限。比如你大专毕业想考MBA,得先攒够5年工作经验。

4. 其他隐性要求

单位同意:有些学校要求报名时提供单位盖章的证明;

专业对口:部分理工科专业限制跨考;

英语水平:虽然不强制,但复试时四六级成绩或雅思托福会成为加分项。

二、在职研究生费用明细

1. 学费:大头在这儿

学费跨度大,主要看学校和专业:

非全日制研究生

普通专业:3万~8万/全程(比如教育学、工程硕士);

管理类(MBA/MPA):8万~30万/全程(名校普遍20万以上);

特殊专业:金融硕士、EMBA可能超过40万。

同等学力申硕

课程班学费:1.5万~4万/2年;

申硕考试费:每科100元左右(一般考两科)。

省钱小技巧

选非一线城市高校,比如中西部985/211院校,学费比北上广低30%以上;

避开热门专业,比如MBA比公共管理(MPA)贵一倍。

2. 其他开销

教材资料费:500~2000元/年,部分学校包含在学费里;

论文答辩费:6000~1万元(同等学力申硕必交);

交通住宿:异地读研周末上课的话,高铁+酒店每月可能多花2000元;

隐形消费:小组作业聚餐、学术会议差旅费等。

3. 费用缴纳方式

一次性付清:部分学校给折扣(比如减免5%);

分期付款:按学年交,压力小但总价可能略高;

助学贷款:少数高校合作银行提供低息贷款。

三、“防坑”门道

1. 警惕““抱过””“套儿”:某些机构声称交钱保录取,99%是骗子;

2. 问清收费明细:有的学校学费不含答辩费,后期可能突然多交1万;

3. 量力选校:别为了名校光环背巨额学费,普通高校的硕士证同样国家认可;

4. 提前规划时间:在职读研平均每周占用10~15小时,工作太忙的建议选弹性学制(比如3~5年毕业)。

亲情提示:每年9月研招网开放报名,10月正式填报志愿,千万别错过时间!如果拿不准自己符不符合条件,直接打目标学校研招办电话,比网上查半天更靠谱。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