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必看!这8类人千万别跟风考,“防坑”诀窍来了
每年考研大军里总有一群"随波逐流"的考生,特别是去年考研人数突破500万大关后,我们发现很多人根本不适合考全日制。老王做了7年考研指导,发现这8类人最容易栽跟头:
第一类:工作3年以上的职场人
全日制要脱产3年,等毕业都30多岁了。去年有个做销售的小张,工作5年后辞职考研,结果毕业求职时企业嫌他年龄大,说一千,道一万只能去小公司从头干起。
第二类:急着拿证升职的
现在全日制硕士要读3年,去年开始部分专业还延长了学期。去年有个银行柜员小李,以为考上就能升主管,结果读完研回原单位,岗位早被新人顶替了。
第三类:经济压力大的
全日制学费虽然低(普遍8000-1.2万/年),但3年没收入还要租房吃饭。去年统计显示,34%的退学学生是因为经济困难,有个考生小刘靠送外卖维持,结果耽误了学业。
第四类:家有老小的中年人
去年有个32岁宝妈考生,孩子刚上幼儿园,结果读研期间孩子生病,自己又要做实验,说一千,道一万只能申请休学。全日制课程安排紧凑,很难兼顾家庭。
第五类:跨专业没基础的
有个学英语的考生跨考计算机,结果复试时连最简单的编程题都做不出来。现在导师最怕带"零基础"学生,很多学校在复试时会加试专业实操。
第六类:只为逃避就业的
去年有个考生连续考了3年,问起读研规划只会说"还没想好"。现在企业招聘更看重实践能力,单纯混学历的毕业生起薪也就比本科多1000块。
第七类:身体底子差的
有个考生备考期间天天熬夜,入学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现在研究生毕业有体测要求,去年某985高校就有学生因为体测不合格延迟毕业。
第八类:学习自制力差的
读研可比考研难多了,去年有学生考上后天天打游戏,结果中期考核被警告。现在高校实行淘汰制,去年全国有2.3%的研究生被退学。
给真心想考的同学3个建议:
1. 先算好经济账,准备至少5万备用金
2. 提前联系目标院校师兄师姐,了解真实课业强度
3. 大四在校生要抓住校招保底,别孤注一掷
在职研究生怎么选?5个真实案例告诉你哪种最适合上班族
案例一:996打工人选了网络班
朋友小陈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经常加班到半夜。他最初报了本地某高校的周末面授班,结果三个月就扛不住了——项目上线期根本没双休。后来改报外省985大学的网络班,录播课随时看,直播课还能回放,用通勤时间刷作业,两年半顺利毕业。
一姐妹点评:工作时间不固定、常出差的,优先考虑网络班。现在很多名校都有线上项目,别被“必须线下课”的老观念框住。
案例二:小学老师盯准寒暑假班
当班主任的李姐,平时忙得连喝水都没空。她专门挑了师范院校的“寒暑期集中授课”项目,每年7-8月到校上课20天,平时在家写论文。虽然暑假没了,但不用每周往返折腾,工资也没耽误。
关键提醒:教师、公务员等有固定长假的工作,找有集中授课安排的学校,比常规周末班更省力。
案例三:金融男为升职咬牙选名校
证券公司的小王,目标明确——要镀金就得选顶尖学校。他报了上海某985的周末班,每周五下班赶高铁去上课,周日晚上再回来。虽然两年花了15万+,但毕业当年就竞聘上了部门主管,报销了70%学费。
实话实说:如果冲着升职跳槽,同城名校的周末班值得拼一把。但异地读名校要慎重,路上时间真能拖垮人。
案例四:宝妈选了个“冷门”专业
孩子刚上幼儿园的莉莉,出人意料地报了农大的食品加工专业。别人笑她“学种地有啥用”,结果她公司正好拓展预制菜业务,凭着专业对口,直接从行政调到了项目组,工资涨了30%。
“防坑”攻略:别盲目跟风热门专业,结合自己行业趋势选。农业、工程类冷门专业竞争小,论文容易过,还能蹭政策补贴。
案例五:技术员专挑“校企合作”项目
在制造业干了八年的老周,选了本地理工大学的工程管理硕士。这个班一半同学都是周边企业的技术骨干,上课案例直接拿厂里的实际问题分析,教授还带学员去合作企业调研。毕业设计被公司采纳,直接奖励了两万块。
“老江湖”经验:理工科背景的,找有校企联合培养的学校。课程更实用,人脉资源都是同行,甚至能解决工作难题。
选在职研究生就像买鞋,别人说再好,不合脚也白搭。关键是摸清自己的时间底线、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附上三个速查技巧:
1. 算清通勤时间:单程超过1小时的线下班慎选
2. 查清学校政策:有些学校网络班也能拿双证
3. 问清毕业难度:避开卡论文通过率的“黑名单”院校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实在话:上班族读研,能坚持毕业的就是赢家。与其纠结学校排名,不如选个能让你踏实读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