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考研避坑攻略,这5类招生套路专坑在职人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4-17 13:55:33

李老师您好,我在网上看到有机构说不用考试就能读985的MPA,学费才3万8...这是我今年接到的第27个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咨询。作为从业8年的教育咨询师,我必须告诉各位在职考研人,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地上处处是陷阱!先看这组数据,2023年全国非全考生中, ...

非全考研避坑攻略,这5类招生套路专坑在职人

"李老师您好,我在网上看到有机构说不用考试就能读985的MPA,学费才3万8..."这是我今年接到的第27个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咨询。作为从业8年的教育咨询师,我必须告诉各位在职考研人,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地上处处是陷阱!

先看这组数据,2023年全国非全考生中,有63%遭遇过虚假宣传,平均损失2.3万元。今天我重点拆解5大常见骗局,

1. "免联考保录取"连环套

很多机构打着"中外合作办学"旗号,承诺不用参加12月统考。等你交了5-8万"保录费"后,要么收到野鸡大学的录取通知,要么突然要求加钱转项目。记住,教育部规定,所有国内双证硕士必须通过统考!

2. 学费障眼法

某机构宣传"社科院的EMBA全程6.8万",等你签完协议才发现,教材费另收2万,论文指导费1.5万,答辩费8000...正规院校的收费明细都会在招生简章公示。

3. 偷换学籍概念

有学员去年报了某校的"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时才发现拿的是结业证而非学历证。特别注意,同等学力申硕≠非全日制研究生,前者只有单证!

4. 虚假"定向就业"

部分机构声称能帮跨省考生解决定向协议,收费2-3万。结果开学后学校查实造假,直接取消学籍。今年已有3所985高校通报类似案例。

5. “抱过”承诺陷阱

"不过全额退款"听着诱人?有学员支付8万辅导费后,机构要求必须上满200课时才给退费。等你真去上课,发现所谓的名师都是在校研究生。

防骗三招,

① 查官网,认准研招网和院校官网的招生简章

② 核资质,要求机构出示办学许可和高校授权书

③ 留证据,所有承诺都要写入合同,保留转账记录

记住这几个关键时间节点,

9月24日预报名开启

10月8日统考正式报名

12月23日管理类联考

次年3月国家线公布

2024年非全考研避坑指南:这5类招生套路专坑在职人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一览表,各院校最新收费标准

一、学费到底怎么算?先搞懂这些门道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说白了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差别能有多大?有的学校两三万就能搞定,有的直奔二三十万去了。比如,

管理类(MBA/MPA),普遍偏高,985院校大多15万起步,清北复交这类顶尖高校的MBA甚至超过40万。

教育类、工程类,相对亲民,普通高校一年2万左右,三年下来6-8万常见。

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一线城市985/211院校多在10万-18万之间。

这里插句实在话,别光盯着学费看,有些学校虽然贵,但校企合作多,实习资源丰富,隐形回报可能更高。

二、2024年最新学费榜单(部分院校)

下面这些数据都是今年各校官网和招生简章里扒拉出来的干货,建议大家收藏备用,

院校名称 热门专业 学费标准(全程)
北京大学 MBA 39.8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 法律硕士(非法学) 9.9万元
浙江大学 工程管理(MEM) 15万元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管理 6万元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硕士 18.8万元
西南大学 应用心理硕士 6.8万元

注意了! 部分院校实行“分学年缴费”,比如清华大学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每年4.9万,三年合计14.7万。另外,艺术类、医学类专业普遍比文科贵一截,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艺术硕士全程12万起。

三、学费为啥差这么多?背后有讲究

1. 城市消费水平,北上广深的院校普遍比中西部贵20%-30%,比如同样读教育学硕士,北京某211收费8万,成都同级别高校可能只要5万。

2. 院校品牌溢价,985高校的学费通常比普通双非院校高50%以上,但校友资源和就业优势确实明显。

3. 专业实操成本,像计算机硕士需要实验室设备,临床医学涉及实训基地,这些硬成本都会摊到学费里。

有个冷知识,部分高校对本地户籍学生有补贴,比如深圳大学的部分专业,本地生源每年能省小一万。

四、怎么选才不吃亏?给你支几招

1. 价比三家,别光看学费数字,对比下课程设置。有的学校贵但提供海外交流机会,有的便宜却全是理论课。

2. 看隐藏福利,比如某些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读研期间直接进项目组,相当于提前锁定就业。

3. 算时间账,2年制和3年制的总花费可能差不多,但早毕业一年能多挣一年工资,这笔账得细算。

举个身边的例子,朋友小王去年选了某双非院校的计算机硕士,学费总共5万,但学校跟腾讯有合作,研二就进项目组实习,现在还没毕业已经拿到转正offer。这投入产出比,比某些名校的“镀金”实在多了。

五、这些坑千万别踩

警惕“低价陷阱”,个别机构打着3万包拿证的旗号,实际上学历可能不被教育部认可。

问清附加费用,有的学校学费看着低,但教材费、实践费另算,杂七杂八加起来多花两三万。

关注动态调整,像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2023年还是6万,2024年涨到7.2万,每年5%左右的涨幅是常态。

学姐提醒童鞋们儿,各校的招生政策可能有细微调整,一定要以当年9月发布的官方文件为准。如果拿不准主意,直接打学校招生办电话最靠谱,态度好点说不定还能套出点“内部消息”。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