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在职读研捡漏诀窍:这8所985院校的非全硕士最容易上岸(附MBA/MPA/EMBA名单)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11 10:07:54

同样是考研究生,为啥有人边工作边拿证,有人全职备考还落榜?后台收到很多咨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私信,老王结合最新录取数据和院校招生政策,给大家说点大实话。我明告诉你:非全硕士确实存在低分捡漏的机会,但前提是选对学校和专业。比如某中部985高校的MEM专业, ...

在职读研捡漏诀窍:这8所985院校的非全硕士最容易上岸(附MBA/MPA/EMBA名单)

"同样是考研究生,为啥有人边工作边拿证,有人全职备考还落榜?"后台收到很多咨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私信,老王结合最新录取数据和院校招生政策,给大家说点大实话。

我明告诉你:非全硕士确实存在"低分捡漏"的机会,但前提是选对学校和专业。比如某中部985高校的MEM专业,去年复试线比全日制直降35分,统考录取率高达72%。再比如某沿海211的MPA项目,连续3年接受调剂,过国家线就能进复试。

重点来了!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8所985院校的非全硕士存在明显"报考洼地":

1. 理工类院校的经管专业(例:XX大学MBA)

2. 综合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例:XX大学MEM)

3.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例:XX大学MPA)

4. 农林类院校的会计硕士(例:XX大学MPAcc)

具体名单可参考文末表格,这些专业共同特点是:专业课难度低、复试淘汰率控制在1:1.2以内、学费集中在5-8万/年。

报考诀窍就三句话:

① 避开北上广热门校,重点关注中西部985

② 选择设立3年以上的非全专业(教学体系成熟)

③ 盯紧有校企合作项目的院系(就业有保障)

以西南某985为例,其EMBA项目与30+国企建立定向培养通道,毕业生平均薪资涨幅达40%。

别忘了三类考生谨慎报考:

1. 工作不满3年的职场新人(论文答辩难通过)

2. 计划考公考编的应届生(部分岗位限制非全)

3. 想转行跨专业的考生(部分专业要求工作背景)

文末附2024年非全报考日历:

6月-8月:关注院校宣讲会(有内部资料发放)

9月15日:研招网开放咨询(问清上课方式)

10月5日:正式报名启动(建议前3天完成)

2024年在职读研捡漏指南:这8所985院校的非全硕士最容易上岸(附MBA/MPA/EMBA名单)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前必须了解的三大坑点

一、学费不是唯一成本,隐性支出能掏空钱包

很多人一看招生简章上的学费,觉得“一年两万,三年六万还能接受”,结果入学后傻眼了。比如某985高校的工程管理硕士,学费确实标着6.8万,但实际操作中:

杂费藏猫腻:教材费单收,一门课三四百;实验材料费按次算,做项目还得自掏腰包买设备

交通住宿是大头:异地考生每周往返高铁+住宿,三年下来少说多花3万

隐形社交成本:小组作业聚餐、导师课题调研,这些花销根本没法报销

去年有个杭州的学员吐槽,原本预算10万读个金融硕士,结果毕业一算账,硬生生花了18万。建议直接找在读学生打听真实开销,别信官网宣传!

二、"弹性学制"可能是天坑,毕业比考研还难

很多学校招生时说“3-5年弹性学制,工作学习两不误”,实际上:

课程密集反人性:某211高校周末两天排满12节课,早8点到晚9点,连上卫生间都要跑着去

论文要求不降标:和全日制同样查重率、同样盲审通过率,某学院去年非全论文挂掉37%

导师放养成常态:江苏某高校学生反映,导师带20多个非全学生,半年见不到一次面

最坑的是某中部高校突然改革,要求非全学生必须发核心期刊才能毕业,导致大批延毕。报名前一定要查清楚:近三年该校非全毕业生按时毕业率!

三、政策说变就变,读着读着学校翻脸了

这两年见过最离谱的情况:

突然停招专业:广东某校2021级非全法律硕士,读到第二年被告知专业撤销,被迫转学或退费

授课方式突变:承诺的周末面授改成工作日晚间直播课,北京王女士因此被迫辞职

证书标注争议:虽然国家说非全证书效力等同全日制,但某双一流高校2022届毕业证仍印着“非全日制”

更夸张的是某西部高校,疫情期间把非全学生安排到对了批次答辩,导致错过当年落户截止时间。切记查看学校《非全日制培养管理办法》红头文件,别轻信口头承诺!

报名前做好三件事:找在读学生拉群摸底,查清学院近三年毕业数据,直接到校翻看纸质版管理制度。别怕麻烦,现在多花点功夫,总比入学后天天后悔强!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