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读MBA,这5类专业门槛低、好毕业(附院校推荐)

在职考研招生网

2025-05-12 10:51:23

很多朋友问我:现在MBA专业这么多,到底哪个最容易拿证?作为一个在在职教育行业摸爬滚打5年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先划重点:好毕业的MBA专业都有三个共同特点——考试难度低、论文要求宽松、上课时间灵活。根据这三点,我整理了5个特别适合 ...

读MBA,这5类专业门槛低、好毕业(附院校推荐)

很多朋友问我:"现在MBA专业这么多,到底哪个最容易拿证?"作为一个在在职教育行业摸爬滚打5年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

先划重点:好毕业的MBA专业都有三个共同特点——考试难度低、论文要求宽松、上课时间灵活。根据这三点,我整理了5个特别适合上班族报考的方向:

1. 普通MBA(双证班)

重点推荐: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

优势:笔试国家线最低(去年167分),复试淘汰率不到10%。周末上课,论文可结合工作实际案例,查重率要求30%以内

2. MEM工程管理硕士

重点推荐:天津大学、华南理工

优势:接受理工科跨考,复试加试科目少。特别适合在建筑、IT行业工作的朋友,毕业设计可直接用参与过的项目报告

3. MPA公共管理硕士

重点推荐: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

优势:笔试英语二难度低,很多院校开设提前批面试。适合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论文方向可选政策研究类

4. 国际MBA(免联考)

重点推荐:法国ISTEC高商、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

优势:申请制入学,全程线上授课。适合急需硕士学历评职称的朋友,最快1.5年拿留服认证

5. 同等学力申硕(单证)

重点推荐: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社科院

优势:先入学后考试,5月统考只考英语+专业课。58分及格线,5次考试机会,特别适合40岁以上的管理层

要注意三个坑:①宣称"“抱过”"的机构别信 ②学费低于8万的国际项目要查清认证 ③避开要求核心期刊论文的院校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没有绝对容易的专业,关键要选跟自己工作相关的方向。就像去年我表弟在电力公司上班,选了华北电力的MEM,专业课考试都是电力相关题目,自然比考金融专业课轻松得多。

2024年读MBA,这5类专业门槛低、好毕业(附院校推荐)

在职读研,单证和双证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最直接的差别:手里能拿几个证

单证和双证,字面意思已经说得很直白了。

单证:毕业后只能拿到一个证——硕士学位证

双证:毕业后能拿到俩证——研究生学历证+硕士学位证

举个栗子,小张去年通过同等学力申硕拿了管理学硕士,简历上只能写“硕士学位”;而隔壁老王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现在简历上能写“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有些单位评职称、涨工资卡这个学历证,这时候双证的优势就显出来了。

二、进门方式完全不一样

1. 单证:先上车后补票

同等学力申硕不用考试就能进校学习,修完学分再参加5月份的全国统考。相当于先跟着老师学一年专业课,觉得能跟上了再去考试,压力小很多。很多高校还允许四年内考过就行,比如第一年英语没过,第二年还能接着考。

2. 双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样要参加12月全国统考,笔试过线还得面试。去年某985院校的MBA专业,2000多人报名只录了120个,竞争比公务员考试还激烈。考过的人都说,那感觉跟重新参加一次高考似的。

三、花钱花时间差不少

单证:全程2-3万是常态,医学类专业可能到5万。周末上网课或者寒暑假集中上课,特别适合经常出差的人。

双证:学费直接翻倍,管理类专业动不动就10万起步。每周固定周末上课,雷打不动坚持2-3年,路上来回还得搭时间。

有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算过账:读双证三年总共要花15万,加上每个周末不能接私活,里外里少赚了二十多万。后来他改读单证,省下的钱直接付了房子首付。

四、社会认可度有门道

体制内单位(比如事业单位、国企)更认双证,毕竟白纸黑字写着研究生学历。但外企和私企反倒更看重学位证,特别是MBA、法律硕士这些专业,有硕士学位就能满足升职要求。

有个特别现实的情况:很多人读研是为了评职称。中小学老师评高级职称,有硕士学位就能加分的地区和必须要有研究生学历的地区各占一半,这个得提前打听清楚当地政策。

五、怎么选不踩坑?

1. 着急落户加分的选双证,北京上海的研究生学历落户能多加21分

2. 体制内晋升的选双证,职称评定时多个证多个保障

3. 企业中层镀金的选单证,省时省钱还能扩展人脉

4. 纯粹学知识的随便选,反正都是同样的老师上课

对了说个大实话:别听机构忽悠“双证含金量高”,适合自己才是王道。有个做销售的哥们儿,读单证期间认识了好几个客户,还没毕业就完成了全年业绩。这种实际收获,可比证书本身值钱多了。

记住,选单证还是双证,关键看你的钱包厚度、时间余额和实际需求。别人的选择都是参考,自己的路还得自己琢磨着走。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