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必看!非全/在职研究生换工作可能摊上大事了
后台收到十几个非全研究生的私信:"老师,我现在读着武大的MBA,如果明年拿到证前跳槽,公司能告我吗?" "社科院在职博士中途换工作算违约吗?"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清楚这件事。
废话不多说:99%的情况不违法!但可能要赔钱!重点要看三个文件:
第一看《定向培养协议》,特别是第三条违约责任。去年有个深圳学员读北大MEM,协议写着"服务期不满5年离职需赔20万",结果他第三年跳槽,真被公司起诉赔了12万。
第二看学校《管理规定》。比如对外经贸MPAcc要求"变更工作单位需导师签字+学院审批",中南财大MAud则规定"工作变动超3次可能取消答辩资格"。
第三看社保记录。像中传MLIS要求学生必须保持社保连续,如果跳槽后出现断缴,当年就不能申请论文开题。
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教你三招避险:
1. 入职新单位前,带着培养协议找HR确认
2. 提前3个月跟导师报备工作变动
3. 最好等论文答辩后再办离职手续
特别注意三类特殊人群:
①公费定向生(比如某些师范类MPA)
②企业委培生(常见于银行系统的EMBA)
③涉及保密协议的专业(军工类院校的MEM)
亲情提示:现在武大、华科等985院校的违约金普遍在5-8万,双非院校多在2-3万。明年起多个高校要启用电子签约系统,违约记录可能全网可查。
签了定向协议的在职研究生,这三种情况不用赔违约金
不少在职研究生朋友问我:"签了定向培养协议后想换工作,非得赔钱不可吗?"其实哈,这事儿还真不一定。根据《劳动合同法》和高校管理规定,以下三种情况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不赔违约金,赶紧拿小本本记下来!
第一种:单位先违约的
比如说单位拖欠工资超过3个月,或者没按约定提供晋升机会的。我去年就见过个真实案例:某国企承诺给定向生每年涨薪8%,结果两年都没兑现。对了学生不仅成功解约,还反过来让单位赔了误工费。记住,单位要是先违反协议条款,咱们有权利单方面终止合同。
第二种:遭遇不可抗力
天灾人祸这种事儿谁也预料不到。比如去年郑州暴雨期间,有位定向培养的老师傅因为厂房被淹,实在没法在原单位继续工作。这种情况只要拿出气象局的灾害证明,再配合工作场所受损的照片,就能免除违约金。类似的还有突发重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提供三甲医院的诊断证明就行。
第三种:协议本身不合法
重点来了!有些单位会在协议里加"霸王条款",比如"离职后十年不得从事同行业"。这种明显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约定,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的。去年我帮朋友处理过类似纠纷,发现协议里居然写着"违约要赔50万",远高于实际培养成本,说一千,道一万法院直接判条款无效。
我强调一点大家几个关键点:
1.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微信聊天别删
2. 提前30天书面通知单位(寄EMS留底)
3. 最好先找劳动仲裁部门咨询
4. 有些高校会要求单位出具同意解约证明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掏心窝的话:遇到纠纷千万别怂,很多单位就是吓唬人。我表弟去年想跳槽,单位张口就要8万违约金,结果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一沟通,发现实际培养成本才2万多,说一千,道一万协商只赔了1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