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盘点:在职读研必选的8个免联考专业(附别上当门道)
随着职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关注免联考的在职读研项目。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不用参加全国统考就能申请硕士学位的专业,特别是MBA、EMBA、MEM这些热门方向,给准备提升学历的朋友指条明路。
先说最抢手的MBA,这个专业特别适合中高层管理者。像北大的在职MBA项目,学费大概在32万左右,上课时间都安排在周末。不过要注意的是,有些院校会卡工作年限,通常要求本科毕业满5年才能申请。
EMBA更适合企业老板和高管群体,清华的EMBA学费已经涨到80万了,但能接触到的人脉资源确实值这个价。这里提醒大家,报EMBA前最好确认下单位是否认可,毕竟有些国企对EMBA学历的认定还有特殊要求。
工程管理方向的MEM这两年突然火起来了,尤其是那些在建筑、IT行业的技术骨干。有个学员去年报的上海交大MEM,学费15万出头,他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管理思维解决技术难题。不过要注意,有些学校的MEM项目会要求提供项目管理相关证明。
对于在体制内的朋友,MPA(公共管理硕士)是首选。中国人民大学的在职MPA项目每年招300多人,学费控制在5-8万区间。但要注意授课地点,有些异地班的教学质量确实不如校本部。
会计专业的MPAcc比较特殊,虽然属于免联考项目,但部分院校会加考专业课。有个在银行工作的学员选了中央财经大学的MPAcc,他说周末上课反而能强制自己保持学习状态。
旅游管理方向的MTA这两年新增了不少特色方向,比如南开大学开设的智慧旅游管理,特别适合在文旅行业打拼的从业者。不过要注意专业对口度,完全跨行业申请成功率会比较低。
审计硕士MAud算是小众宝藏专业,南京审计大学的项目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但招生人数少,建议提前联系导师沟通研究方向。
对了说说图书情报硕士MLIS,武汉大学的这个专业特别适合在档案馆、图书馆系统工作的朋友。有个学员分享说,他们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
选择专业时有三个关键点要注意:第一看学费是否在单位报销范围内,第二看上课地点是否方便,第三要确认学位证书是否能在学信网查询。千万别信那些"“抱过”"的野鸡大学,去年就有学员被某机构的假项目骗了十多万。
同等学力申硕选专业,这三点最容易踩坑
同等学力申硕给了很多职场人提升学历的机会,但选专业这一步,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坑”里。“懂行的人”踩过的雷、走过的弯路,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帮你避开那些“看不见的坑”。
跟风选专业,真的靠谱吗?
“哪个专业热门选哪个”——这是很多人下意识的选择。比如听说计算机、金融就业好,薪资高,立马就跟风报名。但问题来了:热门专业未必适合你。
举个例子,有个朋友原本从事行政工作,数学底子差,但听说大数据分析火,硬着头皮报了名。结果课程里的高数、编程直接把他“劝退”,说一千,道一万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选专业不能光看市场热度,得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擅长什么?” 和 “我能坚持学下去吗?”。如果专业内容和你的兴趣、能力完全不搭,再热门也只会变成煎熬。
忽视自身基础,后果有多严重?
同等学力申硕对专业基础的要求,往往被低估。比如教育学、法学这类专业,看似“门槛低”,实际上需要大量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有人觉得“背背书就能过”,结果发现论文要求高、答辩压力大,对了卡在毕业环节。
这里有个误区:同等学力申硕的“免试入学”不等于“躺着拿证”。选专业前,一定要评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比如,文科背景的人突然转工科,除非有长期自学或工作经验打底,否则很容易被专业课“吊打”。实在想跨专业,建议先找几本基础教材翻一翻,或者试听几节公开课,摸清自己的接受程度再决定。
轻信““抱过””“速成”,小心被忽悠!
有些机构为了招生,会打出“一年拿证”“百分百通过”的广告。听起来很诱人,但千万别当真。同等学力申硕的流程国家有严格规定:课程学习、全国统考、论文答辩,每一步都省不了时间。所谓的““抱过””,往往是夸大宣传,甚至可能涉及违规操作。
更隐蔽的坑是“模糊培养方向”。比如“管理学”这个大类下,细分方向可能有十几个。如果选专业时只看名称,不仔细问清课程设置和导师资源,很可能学了一堆“万金油”内容,对了发现对工作毫无帮助。一定要提前联系学校,确认专业的具体研究方向,最好能找到往届学员打听实际体验。
选专业这件事,说到底就一句话:别贪快,别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多花点时间调研,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盲目做决定强得多。那些别人踩过的坑,咱绕过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