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别上当秘诀:这三类人最容易复试被刷
一同事在后台收到不少私信:"浙大全日制研究生到底该怎么备考?听说复试淘汰率特别高?"作为在浙大读了七年书的老学长,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唠唠。注意哈,咱说的可是正儿八经的全日制项目,跟在职硕士、同等学力申硕那些不是一码事。
先说个大实话:浙大复试最怕遇到这三类考生。第一类就是"考试机器",笔试分高得离谱,面试连自己毕业论文的创新点都说不清楚。去年有个考计算机专业的,初试410分,结果被问及项目经历时支支吾吾,直接就被pass了。第二类是"盲目跨考",比如文科生硬跨微电子专业,连半导体物理的基础概念都搞混。第三类更冤——材料准备不齐全的,上个月就有个考生因为漏交实习证明,差点错过资格审查。
备考建议给你们划重点:
1. 提前联系导师有讲究,别群发邮件。去年有个考生把"张教授"写成"李教授",直接进黑名单。
2. 项目经历要真实,教授们都是火眼金睛。有个考生编造实验室经历,被问到仪器型号时露馅。
3. 英语口语别小看,每天坚持练半小时。去年录取的考生中,90%都能用英语介绍研究方向。
说到学费,全日制确实比非全划算很多。比如计算机专业,全日制每年8000,而EMBA可能要二三十万。不过要注意,从2023年开始,部分专业增加了实验室实操考核,建议提前了解报考专业的设备操作基础。
亲情提示想调剂非全的考生:虽然EMBA、MPA这些专业接受调剂,但毕业证上会注明"非全日制",考公考编可能受限。去年就有考生调剂到MEM后后悔的案例。
浙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最新摸透
近期,有不少考在职研的朋友都在打听浙江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事儿,尤其是今年的招生政策有没有变化。作为国内顶尖高校,浙大的非全项目一直备受关注。今天就带研友们儿一起捋一捋最新的招生要点,把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掰开揉碎了说清楚。
一、哪些人适合报考?
浙大非全主要面向在职人群,尤其是工作三年以上的朋友。今年新增了人工智能、数字金融两个热门方向,对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别友好。举个真实例子:去年有个在杭州某科技公司做项目经理的学员,就是靠着浙大非全的大数据专业进修,成功转岗到公司新成立的数据分析部门。
报名门槛方面,本科学历是基础要求。不过我强调一点专科学历的朋友,如果工作满五年且有突出业绩,可以通过附加材料申请(比如发表过行业论文、获得过省级以上奖项)。去年就有专科背景的考生凭专利成果成功入围。
二、报考流程注意点
今年最大的变化是报名时间提前了半个月,网上报名窗口定在9月15日-30日。需要准备的材料除了常规的身份证、学历证明,建议提前准备好单位盖章的在职证明和推荐信。很多学员容易卡在推荐信环节,其实找直属上级或者合作过的客户负责人写更合适,不一定非要公司高层。
考试安排分初试和复试两步走。初试还是全国统考,管理类考199管综+英语二,工程类考政治+英语+专业课。复试新增了"专业实践能力测评",会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考生现场解决问题。比如去年某工程管理专业的复试,就让考生针对亚运会场馆建设项目做风险评估报告。
三、费用与上课安排
学费根据专业不同有差异,经管类普遍在12-18万区间,工科类8-12万。今年新推出的校企合作项目可以分期付款,部分单位还能报销60%-80%学费。上课方式更灵活了,除了周末班,现在每月集中4天授课的模式特别适合外地学员。有个嘉兴的学员每周五下班坐高铁来杭州,周日晚回去,两年坚持下来照样顺利毕业。
四、毕业那些事儿
论文要求确实比往年严格了,现在要求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案例。去年有个做电商运营的学员,论文直接用了自己操盘的某个品牌双十一营销方案,不仅顺利通过答辩,方案还被企业采纳实施。毕业证书和全日制一样有学历证+学位证,区别在于证书上会标注"非全日制"字样。但根据往届毕业生反馈,在职称评定、积分落户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五、“懂行的人”的真心话
建议选专业时别光看热门,要结合自己未来五年的职业规划。比如在制造业做技术的,选智能制造工程比盲目追金融更有后劲。上课期间要多参与导师的横向课题,浙大很多教授手头都有企业合作项目,这些实战机会比课本知识更宝贵。有个读电子信息专业的学员,就是在参与导师的智慧城市项目时被合作企业看中,毕业直接拿了年薪40万的offer。
准备报考的朋友现在就该行动起来了,先把近三年的真题过一遍,重点突击薄弱科目。工作忙不是借口,去年录取的学员里,有位新手妈妈每天利用孩子睡觉后的两小时复习,最终笔试拿了专业前三。记住,浙大的非全不是花钱买证,去年淘汰率有18%,但认真对待的人对了都说不虚此行。